古人要想進入仕途,參加科舉考試是最主要的途徑。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并非嚴格四級,唐宋無“童試”概念,明清才定型)。
考生只有通過了前一級的考試,才有資格參加下一級考試。而且,不是每年都有科舉考試,有些級別的考試幾年才舉辦一次。
童試:敲開科舉大門的“資格賽”
童試是科舉考試的入門考試,考生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童生”。童試不是一級考試,而是縣試、府試、院試的統稱,每年在縣、府、州舉行。
考生只有通過了院試,才能獲得“生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秀才”)頭銜,正式具備科舉“學籍”。
縣試由各縣的知縣主持,通常在每年的二月舉行。考生需提前向本縣的縣衙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齡、三代以內的親屬信息等。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四書文、試帖詩、經文、律賦等,重點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文學創作水平。
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城舉行,由知府主持,一般在四月進行。府試的報名和資格審查程序與縣試類似,但要求更為嚴格。
府試的考試內容與縣試大致相同,但難度有所增加,對考生的知識掌握深度和廣度有了更高要求。只有通過縣試的考生才有資格參加府試。
院試由各省的提督學政主持,考期并不固定,通常每3年舉行兩次。院試合格者,就正式獲得“秀才”的身份,也叫“生員”。
成為秀才,意味著考生已經進入了士大夫階層,雖然還沒有當官的資格,但已經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見了縣官可以不用下跪,還能免除部分賦稅徭役等。
鄉試:成為舉人的關鍵
鄉試每3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城舉行,因在秋日舉行故稱“秋闈”。錄取率約1%–2%,中榜者稱“舉人”,第一名“解元”。
鄉試的規模較大,組織也更為嚴格。考試由皇帝委派的主考官主持,主考官通常是從朝廷中選拔出來的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官員。
考生得提前半月到省城“投卷”報到,住進由官府提供的“貢院號舍”——寬3尺、深4尺的磚房,考試期間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號舍內進行。
考試分三場進行,每場考三天。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四書義要求考生對四書的內容進行深入闡釋,五經義則針對五經的內容進行解答。
第二場試論一首,判五條,詔、誥、表內科一道。論是一種議論文體,考生要針對給定的主題進行論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判詞則要求考生根據案例,運用法律知識和司法邏輯進行判斷和裁決。詔、誥、表是古代的官方文書形式,考生需要掌握其格式和寫作要求,進行相應的創作。
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忌Y合經史知識,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問題提出見解和建議,體現對國家關注和思考。
鄉試的競爭極為激烈,考中者被稱為“舉人”,獲得了選官的資格,社會地位有了顯著提升,還享有一定的司法禮遇等特權,每月能領取一定的俸祿。
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能獲得“解元”的稱號,表明其在全省的考生中脫穎而出,學識才華備受認可。鄉試放榜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又稱“桂榜”。
會試:京城“春闈”的全國總決賽
會試的考試時間為鄉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的禮部舉行,因此又稱“春闈”或“禮闈”。參加會試的必須是鄉試考中的舉人和國子監監生。
會試由禮部主持,一般由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擔任,考試內容與鄉試有相似之處,但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升。
會試同樣分三場進行,每場考試時間也是三天。第一場考四書義、五經義,考生不僅要熟知經典原文,還要融會貫通,結合現實問題進行分析。
第二場考論、判、詔、誥、表等,對考生的文學素養、邏輯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更嚴,要求考生在寫作中展現更高水平和獨特見解。
第三場考經史策,考生需要對經史子集有廣泛的涉獵,對古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有深入的思考,才能在考試中應對自如。
會試的競爭十分激烈,錄取名額有限,大概300人左右。考中者稱為“貢士”,獲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貢士”中的第一名被稱為“會元”。
殿試:皇帝親自主持的終極選拔
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級別考試,由皇帝親自監考或委派大臣主管。考試時間一般在會試結束后不久緊接著進行。
考場設在皇宮中的大殿,殿試只考時務策一道,皇帝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出題,讓貢士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應對策略。
殿試的流程十分莊重。考試當天,“貢士”身著整齊服飾,進入皇宮大殿。考試過程中,氣氛莊嚴肅穆,有專門的官員負責監考和維持秩序。
考試結束后,試卷會經過嚴格的評閱。首先由閱卷大臣們進行初評,然后,將排名靠前的試卷呈遞給皇帝,由皇帝親自審定最終的名次。
殿試的結果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所有通過殿試的考生都被稱為”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因為用黃紙書寫,所以又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也就意味著金榜題名,從此踏上了仕途。
從”童生“到”進士“,平均耗時15~20年,花費白銀千兩以上。范進中舉后的狂喜、曾國藩“同進士”出身的遺憾,都是古人一路“考公”的真實再現。
科舉是一套選拔制度,它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也讓“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成為常態,承載著無數人的悲歡與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