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行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好房子”成為行業熱議的話題。
6月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貴房子”。不同地區、不同面積、不同價位都應當有不同的“好房子”。
作為一線城市,北京、上海也加速落地“好房子”。購房者期待“好房子”,房企在建“好房子”,那么,什么樣的房子才能稱之為“好房子”呢?“賣得好”的房子就是“好房子”嗎,兩者之間該畫什么符號?
7月15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在上海舉辦的“好房子”沙龍中,房企和專家代表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新京報貝殼財經“好房子”沙龍現場。
賣得好≠“好房子”
在上海交大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陳杰看來,賣得好≠“好房子”。
陳杰表示:“就像電影、小說、歌曲一樣,都有可能會‘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叫座既不是叫好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反之叫好對于叫座也是。所以,房子‘賣得好’和是不是‘好房子’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必然的關系。賣得好,只是表現在銷售那一刻,說明營銷做得好,以及未來增值預期的驅動,但后續使用好不好,增值預期能否兌現,對生態好不好,口碑能不能延續,都還是未知數。”
對此,越秀地產華東區域公司總經理助理張之洋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他表示:“‘好房子’的提出不僅僅是針對銷售類物業的一個要求,它應該是對整個中國建筑業提出的一個要求。那么賣得好,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在某些時期,它是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被看作是一個項目成不成功的標志。但是,過去一段時間,房產的金融屬性比較高,項目賣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這個板塊和地域價值金融屬性的體現。所以,本質上來講,我覺得兩者關聯性不大。”
從產品設計角度出發,金地集團華東區設計總監彭華園對于這個命題,她手寫的答案是——賣得好≠“好房子”,然后又給打出了一個“?”。
彭華園闡述道:“以往,大家對于好產品的審視更多是賣得好,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條件。經過房地產行業周期之后,我們會發現,賣得好的項目最終交付品質卻不一定好。站在今天來看,賣得好更多是一種短期的市場和營銷現象,背后疊加很多因素。但是,好房子本身是一個客觀的產品,這兩者存在概念上的區別。我個人理解的關鍵差異是,好房子必須站在更長的時間周期內去審視,是一種長期主義價值回歸。”
賣得好<“好房子”
“‘好房子’大于賣得好”,中指研究院上海企業常務副總經理程宇表示:“首先,‘好房子’需要獲得市場的認可,所以它的前提條件是,市場接受度要高。但是,好房子并不僅僅需要賣得好,除了市場的認可之外,還要從節能環保、全齡友好等方面考量,這都是好房子需要具備的特點。所以,我認為,賣得好僅僅是‘好房子’的一個先決條件。”
對此,保利發展上海公司副總經理付軍也持同樣觀點,他表示:“從企業的角度來說,賣得好肯定是一個前提條件。就保利發展來講,好房子是以好生活為綱,然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有好產品、好服務、好品牌等多方面評價維度。”
賣得好≈“好房子”
融創中國上海區域營銷總經理陶帥給出的答案是:賣得好≈“好房子”。
陶帥認為:“在當下市場調整、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中,銷量是檢驗項目品質的一個試金石。每個城市里面,現在都有一些賣得好的項目脫穎而出,一定是得到購房者和市場的充分認可,背后基本都是資產價值、產品力和服務力都過硬的‘好房子’。”
賣得好?“好房子”
中建東孚上海公司黨委副書記、執行總經理王佳宏給出的答案更為新穎——“賣得好”和“好房子”是“雙向奔赴”的。
王佳宏闡述道:“事實上,每個樓盤都是購房者用了很多積蓄去購買的。尤其在一線城市,房子動輒百萬甚至千萬,這或許是我們人生中最大一筆消費。買房的時候,購房者的愿景一定是美麗的。所以,可能你現在買的這個房子不一定是你最終的dream house,但是,一定是你目前的Mr. Right。從這個角度來講,好房子和賣得好,其實是可以‘雙向奔赴’的。”
那么,在你的心目中,“賣得好”與“好房子”之間,到底應該畫什么符號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楊許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