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7月份回頭看2025年上半年,對多數企業(不限于主機廠)來說,難免存在體感差異。簡言之,整體數據不錯,與自身感知出現了明顯分歧,一如夏季的天氣預報。
產品價格體系,“上山下鄉”
據中汽協數據,2025上半年,乘用車銷量1353.1萬輛,增13%。其中國內銷量1095萬輛,增13.6%,國內增速甚至比出口略高。這個增速年化,是2016年以來的新高,看上去已經整體走出了疫情造成的低谷。
這個結論沒什么問題。但相比疫情尾聲的2022年,不到3年時間,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產品牌占據國內市場超過2/3,合資共分剩余的不到1/3。
2022年,雖然比亞迪和特斯拉增速接近40%,但規模上執牛耳的仍是上汽(519萬輛)。一汽列第二(320萬輛),與前者差距很大。廣汽、長安、東風都是200萬+,比亞迪、奇瑞、吉利、北汽、長城都是100萬+。當時各家的增速已經喻示了后面的格局,只是沒有想到的是,時間的力量如此強大,幾年積累下來,傳統格局已被顛覆。
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200萬+,獨領風騷,上汽200萬。100萬+陣營中,吉利、一汽、長安、奇瑞、東風,依次排列。
這個座次能完全說明現有格局嗎?只看銷量,未免有點形而上。不難發現,“品牌動能”才是決定未來誰能留在牌桌上,誰遲早下線。品牌動能首要取決于規模,而規模最好的計量方式是汽車業務的營業額,而非數量。其次要看主力產品的輿論熱度、占據市場生態位、目標消費者的年齡構成。然后才輪到毛利、純利,這些財務數據容易被各種口徑和資本操作扭曲,短期參考意義不大。最后要看技術創新力、以及由復雜因素構成的品牌形象。
有一個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跡象,那就是燃油車的價格中位數已經不及新能源了。上半年燃油車的銷量集中于10~15萬元,銷量208.6萬輛,同比降16.1%;而新能源的銷量集中于15~20萬元,銷量151萬輛,同比增16.8%。
新能源的30~40萬元負增長,而燃油車除了50萬以上價格段,全段負增長。大家都很好奇新能源的比例上限將達到什么位置(目前44%左右)。考慮到我國的地理氣候因素,可能達到70%。如果將來技術有突破(尤其是低溫充放電),上限可能更高,但不可能達到挪威的水平(97%)。
這都是既定趨勢。問題在于,上半年新能源25~30萬產品增長率高達82.2%,僅次于低價位車型。與此對應,燃油車25~30萬、也是塌腰最厲害的。不對稱的是,新能源和燃油車30~35萬段,同時兩位數負增長(-15.5%、-17.3%)。
這似乎表明,既有產品價格體系正在經歷一場“上山下鄉”運動,有的升級成功,有的去普及區拼性價比,唯獨30~35萬這個原本跨國豪華入門級區域,有點難做。這些影響隨時間積累并反饋品牌,品牌價值也會在消費者心目中重估。
這大概是影響更為深遠的市場趨向。
市場價值巨變,車企聚攏資源
為證明新勢力的攻擊性,媒體最近很愛舉小米YU7的例子,3分鐘訂單20萬輛,18小時鎖單24萬輛,這不是好例子,因為過于逆天。要看整體,第一梯隊,小米、鴻蒙智行、蔚理,搶的都是誰的單(小鵬、零跑目前都集火于20萬以下車型)?阿維塔、深藍、嵐圖、昊鉑等下一梯隊,已經與BBA一起瓜分最具價值、最有利可圖的市場。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市場“甜區”。
“甜區”有多大?25~35萬,如果再放寬一點,25~45萬,現在成了BBA+某些新勢力的舞臺。BBA和原來的二線豪華的區別在于,前者一度通過價格手段大體保住地盤,后者無論如何也保不住。今年BBA的地盤大概率也要縮減,讓位給中國品牌。
而合資看上去在上半年穩住了陣腳。理由是6月份中國品牌市占率67.3%,反而不及1-6月的市占率(68.5%)。跨國品牌似乎能找到了夠依托防守的穩定陣線。
這一現象具備階段性,即前兩年開始的戰略調整,終于開始奏效了。最晚到2024年,幾個傳統大廠,都借著更換管理層的機會,先后開啟了調整。這種調整,往往先瞄準了組織架構,戰略、研發,產線,乃至產品線和供應鏈。
2024年,廣汽啟動三年“番禺行動”,吉利發布“臺州宣言”,上汽組建“大乘用車板塊”, 上汽通用、上汽大眾、上汽乘用車高層變動……
2024年底,東風也對總部職能部門進行調整。定位總部職能由戰略管控向運營統籌方向轉型。這和“番禺行動”簡直如出一轍。總體思路都是強化總部控制能力,削弱品牌獨立決策權和資源調配權。由總部指導下的分權管理向“高度中央集權”方向歸并。
同時我們看到,經營上比較順利的企業,雖然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架構改革,但品牌經營的思路也有所變化。比如比亞迪對騰勢(參數丨圖片)和方程豹上做出的改變。
這一番動作就像在比賽間歇進行戰術調整。大家都看到原有市場價值體系正在發生劇變,需要簡化內部架構,提升效率,收攏力量應對正在進行的決戰。合資品牌也因為整體收縮兵力,隨之做出調整。產能縮編、技術共享、供應鏈管理思路“中國化”,都為其改善資產負債表,贏得了機會。因此我們看到,上半年,合資好像不怎么怕打價格戰了,甚至還擊還挺兇。至于品牌價值是否受損,那是活下來的品牌才有資格講的事。
前景在于“一帶一路”的本地化
今年上半年的競爭,已經走到十字路口。主管部門意識到,如果不加以限制,生死相搏,必然導致規則的崩壞。要求改變“智駕”宣傳話術,停止“周榜”等卷王操作,號召企業承諾60天賬期,設置供應商投訴平臺等,都不能只看表面。監管傳遞的信號,是希望降低“無底線出牌”的勢頭,將競爭拉回到良性軌道上。
目前國內總產能,沒有權威數據。有前工信部領導表示過,國內現有燃油車產能3000萬輛,新能源產能2000萬輛。乘聯會也提到2023、2024乘用車產能利用率分別為48.2%和56%。兩個數據一致性還不錯。這個產能利用率,主機廠利潤率跌到4.3%,也不奇怪。不過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今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為71.6%,這就接近了盈虧平衡線。
中國已經有了如此巨大的整車產能,電池產能(占全球2/3),那么中國汽車產業的出路也很清晰,國內讓市場決定出清方向,海外則采取擴張性政策。
雖然6月份出口59.2萬輛,同比增22%,而2024年出口600萬+(不同口徑有差異),已經接近了日本歷史出口巔峰(675萬輛)。這肯定導致了關稅墻反彈。歐盟暫緩簽訂“自限價取代反補貼稅”的協議。美加對中國汽車采取“事實禁入”的政策。日韓則依靠非關稅壁壘阻遏。不同的是,歐盟本地化投資是能談的,而且談成了好幾樁。其余要么不可談,要么沒賺頭(比如日韓)。
因此,“一帶一路”應該是出口的重頭。海關數據顯示,1-5月,中國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汽車商品累計金額達到523.9億美元,同比增長12%,占汽車出口總金額的58.2%。整車出口185.5萬輛,同比增18.6%,占汽車整車出口總量的65%。
長期角度,即便只看本地化投資,也是“一帶一路”的160多個國家前景更廣闊。和歐盟的區域購買力相比,“一帶一路”目前雖然總需求更大,但市場分散、需求碎片化,市場法規不健全,輕資產運營更具性價比。供應鏈倒不是問題,因為主機廠去了,供應商也會去。
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品牌在國際化投資方面“上強度”。這里面增長最快、投資最猛的當屬比亞迪。比亞迪已經是奇瑞出口和本地化的唯一同量級對手,上汽逐步退出冠軍爭奪。長安、廣汽、東風、長城等都在廣泛部署項目。對于小市場,大家傾向于KD產能。
出口增長率早則明年,遲則后年,將落入個位數增長區間。本地化投資必然躍升,產生替代性增長。這個趨勢已經出現,新進展要取決于雙邊和多邊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理論上,中國本土生產+海運出口,是效率最高的做法。但現實則需要平衡目標國的政策,只有資源型或者無本土汽車工業需要保護的國家,才放任進口(比如澳洲、新西蘭和以色列)。
“十字路口”也好、“決戰”也好,都意味著競爭正在走向“官子階段”。與技術還有無限多可能性相比,市場層面爭奪份額的窗口,正在關閉。大多數品牌也都認識到這一點,都用盡渾身解數,以求留在牌桌上。決定幸存者名單的不僅是規模,還有生態位。就是在目標細分市場上,能否獲得相對優勢。如果兩者皆無,這樣的品牌很可能淪為競爭代價的一部分。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小鵬與華為合作,產業新動向
純視覺 VS 激光雷達,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
風阻爭端,關于工程問題更為復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