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及之前,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可謂如火如荼,但是7月份剛開始,諸多汽車企業卻突然上調售價,似乎顯示出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就此戛然而止,不過國內汽車行業的殘酷現實卻可能逼得他們不得不繼續價格戰。
庫存就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業內傳聞指出汽車行業的庫存已高達350萬輛,巨額的庫存讓諸多汽車企業苦不堪言,畢竟國內汽車市場更新換代特別快,汽車成為庫存就時刻面臨著巨額的貶值損失,促使他們加快清庫存的腳步。
銷量已成為汽車行業的首要目標,因為如今他們都清楚沒有足夠的銷量規模就很難在汽車行業生存下去,汽車行業的制造和售后都是重資產行業,需要巨額的資金維持,這一切都需要有足夠的銷量規模。
淘汰賽正在進行當中,從去年至今就已倒下了多家新造車,凸顯出銷量規模過小的汽車企業正被加速淘汰,這就促使各個汽車企業都必須鉚足勁來拉動銷量,只有達到一定的銷量規模才有生存的機會,否則他們就會成為下一家被淘汰的企業。
消費者也不再給體量過小的汽車企業機會了,去年以來倒下的幾家汽車企業,讓消費者蒙受了巨額的損失,購買了這些汽車企業的車主找不到售后,找不到零配件,導致汽車貶值七成以上,巨額的損失讓諸多消費者都不敢輕易嘗鮮,而轉向銷量規模更大、口碑更好的傳統汽車企業。
面對如此境況,增加銷量就成為諸多汽車企業的首要考慮,而增加銷量的不二法寶還是價格戰,而在過去兩三年崛起的汽車企業也正在依靠價格戰而迅速壯大銷量規模的,證明了除了價格戰,他們真沒太多好辦法。
從2023年以來,電車行業就通過連續發起猛烈的價格戰,推動了電車銷量的快速增長,2024年則是電車行業的豐收之年,也是電車行業的輝煌一年,電車在國內汽車市場的占比一度達到了54%,兩家國內汽車企業正是依靠電車銷量的猛漲而首次躋身全球汽車企業前十名。
外資車在國內汽車市場的反擊同樣依靠價格戰,大眾、豐田、寶馬等動輒將汽車價格腰斬銷售,由此穩住他們的基本盤,到了今年5月份,外資車在國內市場的銷量終于反彈,這讓眾多外資車喜出望外。
現代起亞汽車的高管就曾放言,他們等著中國一些汽車企業燒死(燒光資金而倒下),再回來中國市場搶市場,而今年5月份起亞銷量猛漲、現代汽車則在6月份取得了銷量的猛漲,而且這些外資車在歐美市場攫取了巨額的利潤,撐得起中國市場的價格戰,眼見曙光就在眼前,他們豈會輕易錯過機會。
可以說汽車行業的價格戰不是想停就能停的,庫存壓力、銷量壓力都促使諸多汽車企業奮力提升銷量,特別是銷量小的那些企業更不得不咬緊牙關繼續以低價爭取銷量,而利潤豐厚的外資車企更是希望抓住這個難得的契機,用價格戰淘汰那些實力不足的汽車企業,為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復興爭取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