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車企大幅降價引發“價格戰”恐慌,部分供應商因回款困難陷入資金鏈危機,輔助駕駛系統不成熟卻仍自稱是行業第一梯隊……
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快速發展中滋生的種種亂象,正迎來國家層面的重拳治理。
圖為江蘇常州一家汽車制造企業內的生產景象。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7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直指當前行業非理性競爭現象,并果斷部署系列“遠近結合、綜合施策”的治理方案。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步入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的關鍵節點。
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增長41.4%和40.3%,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4.3%。
根據相關測算,預計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50%。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當下,行業中出現的非理性競爭弊端,不僅侵蝕企業自身利潤,更可能劣化產品質量、損害消費者權益、破壞健康產業鏈生態。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的政策信號極具針對性,直擊行業存在的核心痛點。
會議提出,要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此舉目標明確,就是要遏制車企之間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引導競爭回歸理性區間,防止全行業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2024年全國乘用車市場“價格戰”激烈。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新能源車新車降價車型的降價力度平均達到1.8萬元,降價幅度達到9.2%。
“價格戰”不僅蠶食了企業利潤,也對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挑戰。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低于整個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
進入2025年,車企之間“價格戰”愈演愈烈。一季度,汽車產業利潤率僅3.9%,相較于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5.6%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仍偏低。
面對持續下探的行業利潤率與惡性“價格戰”的疊加沖擊,政策干預的必要性已刻不容緩。
根據會議傳遞出的信號,政策取向上不排除官方將建立更靈敏的成本監測體系,為識別惡性“價格戰”提供數據支撐,避免部分企業以低于成本價傾銷擾亂市場。
實際上,車企短期“以價換量”的策略并不具備可持續性。
一方面,過度壓縮成本可能倒逼供應鏈降低零部件標準,埋下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研發投入與服務體系將被擠壓,削弱企業長期創新動能。
針對上述可能出現因“價格戰”引發的弊端,此次會議也提出要強化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
這正是對“以價換量”潛在風險的精準防范,直指部分車企采取低價策略可能導致的“偷工減料”行為和宣傳配置與實際交付不符等失信行為。
針對大車企拖欠中小供應商貨款問題,會議也要求重點車企落實好支付賬期承諾,保障供應鏈資金鏈健康,維護產業生態穩定。
此外,會議也重點強調要著力健全規范競爭的長效機制,加強行業自律,更好發揮標準引領產業升級作用,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質量等增強競爭力。
期待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形成內部約束與監督機制。
國常會此次部署的組合拳,傳遞出國家層面構建更穩定、可預期競爭規則的決心,實質是對產業競爭秩序的一次強力糾偏。通過強化外部監管與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最終實現行業從低水平內卷到高質量競合的生態轉型。
來源:“三里河”工作室 D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