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msu
2025年7月或是中國汽車行業的轉折點。
7月1日起,比亞迪、長安、北汽藍谷等主流車企紛紛宣布取消所有金融補貼、限時折扣等促銷舉措,僅保留國家“以舊換新”補貼政策。
這一舉動預示著持續18個月的汽車行業“價格戰”終于被踩下了“急剎車”,全行業近乎“失血”的“以價換量”時代或將走向終結。
價格亂戰 全行業利潤跌穿“生死線”
不可否認,在剛剛過去的6月,汽車市場確實迎來了一波銷售熱潮。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量達203.2萬輛,同比增長15%,較上月增長5%;今年累計零售量達1084.9萬輛,同比增長10%。其中,乘用車新能源市場表現尤為亮眼,6月零售量為107.1萬輛,同比增長25%,較上月增長4%;今年以來累計零售量達542.9萬輛,同比增長32%。
然而,繁榮的表象背后,卻隱藏著殘酷事實。今年前5月汽車行業利潤率從一季度的3.9%提升至4.3%,但仍遠低于制造業5.8%的平均水平。經銷商的日子同樣艱難,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6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6.6%,處于榮枯線之上。上半年,僅有27.5%的4S店完成或超額完成銷量計劃,72.5%未達目標,16.3%的門店完成率在90%-100%區間,大部分經銷商上半年銷量承壓,庫存積壓風險顯著攀升。
銷售難,盈利更難,經銷商商會報告顯示,全國41.7%的4S店陷入虧損,長三角地區某合資品牌經銷商甚至創下“單店月虧百萬”的紀錄。
“一口價”“買一贈一”等促銷手段,讓汽車價格不斷突破底線。這場“價格戰”帶來的惡性影響早已不容忽視。更嚴峻的是消費者的態度,長期以來,“價格戰”讓消費者形成“3個月必降價”的感覺,導致消費者觀望情緒濃厚,都在做“等等黨”,抑制了即時購車需求。乘聯會調研顯示,5月有購車意向的消費者中,63%因“擔心買后繼續降價”而推遲了購車的決策。
此外,“價格戰”的壓力層層傳導,供應商的生存狀況也岌岌可危。供應商貨款支付周期延長、資金周轉困難的現象屢見不鮮。部分車企將賬期延長至180天,疊加降價壓力,供應商們苦不堪言。有的供應鏈企業為保訂單,甚至被迫接受“降價15%+延長賬期60天”的“霸王條款”,導致現金流周轉天數突破240天警戒線,生存壓力巨大。
重壓之下,必然會發生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最終“買單”的還是消費者。車質網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共受理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有效投訴42585宗,同比上漲16.8%,其中質量問題占比超60%。
政策重拳頻出,重構競爭邊界
“價格戰”引發的連鎖反應,終于觸發了監管底線。今年以來,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多次出手整治內卷式競爭,中汽協發布倡議反對無序“價格戰”,全國工商聯要求車企不得向經銷商轉嫁庫存壓力,銀保監局叫停汽車貸款“高息返利”等違規操作,國務院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也正式施行,明確規定大型企業支付工程款最長不得超過60日。
政策出臺后,車企紛紛跟進,今年6月,一汽、東風、廣汽、賽力斯等17家車企相繼宣布承諾60天支付賬期,但供應商們顯然對“口頭承諾”缺乏信任,更希望縮短賬期的舉措能夠落在實處。于是,7月工信部再次出手,在“全國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投訴平臺”開通了“重點車企踐行賬期承諾線上問題(建議)反映窗口”,該窗口主要受理4類問題及建議:
一是車企未踐行60天支付期限承諾,采購合同付款期限超60天;
二是車企設定不合理支付期限起算時間、變相延長支付期限,以及以收到第三方貨款等作為支付條件;
三是車企強制或變相強制中小企業接受非現金支付方式;四是車企落實條例不力的其他問題。
由此一來,供應商有了明確的反映渠道,企業支付行為也將在監督之下更為規范。在價格管控方面,車企也積極行動了起來,一向在這方面打頭陣的比亞迪此次也不例外,在6月召開了經銷商和投資人大會,決定給予經銷商每輛車666元的額外補貼返利,在保障經銷商利益的同時加強價格管控。7月1日起,王朝網部分車型優惠回調2000元,海洋網收縮2000-4000元優惠,方程豹品牌直接取消現金優惠,執行廠商指導價。一旦門店產品價格體系與官方管控不符,違規者將面臨嚴厲懲罰,包括新上市車型罰款100萬元,常規車型罰款30萬元,方程豹違規銷售單車罰款10萬元起,總經理直接撤職等,足見其決心和魄力。
隨著“價格戰”的退卻,市場優勝劣汰也將加速。畢竟當降價話術不再奏效,那么產品質量、安全性能和長期服務就將成為檢驗企業的試金石。有機構預測,2025年下半年可能有3-5家邊緣品牌退出市場,頭部企業則將轉向價值競爭。
比如,在技術領域,現如今高階輔助駕駛技術正向10萬元級別車型下沉,第三方機構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市場L2級及以上功能滲透率將達62%。800V高壓技術也下探至20萬元以下車型,滲透率從2022年的2.5%上升至2024年1-5月份的7.7%,逐漸成為市場的重要一員。
在服務層面,車企也各顯神通。截至今年6月,蔚來在全國建成的充換電站已超8000座,其中高速公路換電站占比近30%,讓用戶長途旅行更安心。此外,隨著蔚來換電網絡的持續完善,用戶補能體驗也將顯著提升,平均僅需5分鐘就能完成換電;問界在行業內首創了“認可才提車”模式,用戶可以親自參與自己車輛的工廠終檢驗收;小米雷軍則是親自參與交付環節,以“千億總裁開車門歡送”,給汽車行業來了一波“情緒內卷”。
總之,可以肯定的是,脫離了簡單粗暴的“以價換量”后,進入“價值競爭”的汽車行業戰局將更為激烈,但從現階段各個車企的發展狀態來看,誰將被淘汰出局,誰又將屹立不倒,或許已初現端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