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睿見Economy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本屆論壇主題為“提質向新,智贏未來”,由“閉門峰會、大會論壇、技術領袖峰會、多場主題論壇、N場行業發布、主題參觀活動”等15場會議和若干配套活動構成,各場會議圍繞汽車行業熱點重點話題,探索方向,引領未來。其中,在7月12日上午舉辦的“主題論壇十一:智驅綠行,策領未來”上,中國發展出版社社長王忠宏發表精彩演講。
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謝謝海東秘書長,尊敬的各位嘉賓。我的發言題目是《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全球汽車產業生態健康發展》。題目比較大,由于不是行業內,講一些外行話。
我感覺到剛剛海東秘書長也講了,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中國汽車產業不少領域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在這個起點上如何謀劃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可以扮演。
第一,中國汽車產業要在適應智能、綠色、安全等趨勢,持續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第二,中國汽車產業要在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與城市能級良性互動方面,構建新型汽車全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第三,中國汽車產業要在加強與各國合作,實現與國際伙伴互利共贏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一、中國汽車產業要在適應智能、綠色、安全發展趨勢,持續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回顧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國家發揮比較優勢和制度優勢,實現經濟高速增長。隨著2001年我們加入WTO以后一個突出問題暴露出來,那就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2006年國家提出了科技的中長期規劃,標志著中央政府對創新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這是從政府認識到這個問題,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很多企業在危機面前出現了大量虧損。當時浙江一家企業說,2008年之前是不虧損的,2008年以后企業出現了虧損,很多企業認識到忽視科技創新、走捷徑、僅靠簡單生產加工已難以為繼,必須主動推動技術研發、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等創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當時一個數據,美國次貸危機之前浙江的企業大概90%是沒有研發投入的,大概9%點幾才有研發投入。
從汽車領域來看,早期我們的自主品牌汽車的技術水平與競爭力與跨國公司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左右我曾到安徽、上海、寧波、深圳,包括在座的幾家企業都去看了。那個時候自主品牌的生產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不小差距的。
這些年在國家戰略、市場推動、產業協同的共同推動下,我國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有了顯著提升。我覺得標志的分水嶺就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和中國政府2009年出臺了《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汽車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加快提升。榮鼎咨詢對中國制造2025年的評估指出,目前中國不僅在傳統領域多個產業有全球競爭力,在某些高科技領域也有全球競爭力,包括信息通訊設備、信息技術、電動汽車,包括智能網聯汽車等其他領域。這些領域里面成功創造了反向依賴。2009年新冠疫情期間,小米華為還是智能手機公司,現在都成為了電動汽車公司,生產時髦的電動汽車。
關于電動汽車,最近美國的“大而美”方案,對電動汽車補貼減少或者是稅收減免取消。包括這兩年去國外看的一些,比如在日本、波士頓,電動汽車不是太多,可能與基礎設施、國家戰略有關系,但是我們感覺電動汽車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趨勢,我們講傳統能源汽車提供效率、清潔利用是一個重要方向,電動汽車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向。
麥肯錫分析2005年,電動汽車產業剛剛興起,幾乎沒有參與者,但2020年,該產業1,010億美元的收入全部來自新企業。電動汽車產業也高度集中:五大電動汽車公司占94%的市值,遠遠超過五大傳統汽車公司的市值份額從2023年18%上升到2024年的82%~96%,預計到2040年左右到達2.5萬億-3.2萬億。
高盛研究了新動能與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房地產出現了下滑以后,很多人認識到中國沒有一個新產業能夠替代房地產,但是怎么用定量分析這件事情呢?高盛對“新三樣”做了分析,研究下來每一萬億新能源汽車生產的國內最終需求可以實現國內增加值8400億元,創造280萬人的就業。
關于電動汽車的發展,2013年調研時巴黎被稱為“電動汽車之都”,那時候電動汽車比國內領先,現在看國內這方面發展得比國外快。
針對汽車領域出現的重復投資、供需失衡、內卷、利潤下滑的問題,如果從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角度分析,市場結構如果過度集中會產生壟斷,過度分散不可避免會產生惡性競爭,采取低端市場行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市場機構與市場行為必然關聯,市場過度分散以后難免會產生低水平、惡性的競爭,不是通過品牌,不是通過創新,而是通過價格戰,這都是有關聯的。這種市場結構帶來這樣的市場行為,必然帶來這樣的市場績效。
我們應該抓住全球汽車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變革的時間窗口,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著眼于高質量發展和統一大市場,對市場機構、市場行為加強及時精準的監管,提高它的準入門檻,強化行業協會智庫的信息發布和協同溝通等功能,促進利益攸關方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價值共創和共享,引導機構全面提升技術水平和產業水平,為人類社會生產出更加智能、綠色、安全、舒適的汽車產品。
二、中國汽車產業要在促進自身健康發展與城市功能提升良性互動,構建新型汽車社會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許多城市的發展崛起得益于汽車的發展,從長春,到上海、深圳等等。隨著汽車進入家庭,城市功能、城市形態、城市產業結構、城市交通方式、市民生產生活方式也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形成了不同于傳統交通方式和傳統產業支撐的汽車社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專家提出來,日本進入汽車普及以后發生了大量不同于以往時代的現象,人際關系急劇變化,社會節奏明顯加快,日本專家將這種汽車普及帶來的新的社會形態命名為汽車社會。在汽車社會里面汽車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人空間屬性的擴展和精神的延伸。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正在推動城市發展邏輯和理念的深刻變革,根據賽迪的研究,深圳市通過龍頭企業引領打造完整產業鏈,躍升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城,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接近23%,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長39%。重慶以高端制造實現產業升級,問界、阿斯塔、深藍等高端品牌競爭力不斷提升,形成了材料、零部件、整車服務的全鏈條環節。常州以電池全鏈條領跑,和整車招商模式,實現了由關鍵零部件帶動整車發展的關鍵路徑,加快萬億新能源城市的建設。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必然對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環境、產業結構、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交通方式、資源能源的獲得方式產生影響,形成新型的汽車社會。
在新能源汽車作為重要驅動力量的汽車社會里,怎么構建以人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動能,怎么發展相關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怎么培育發展科技、教育、文化,怎么建設數字化時代的基礎設施,怎么吸引人才和創造就業等等,都是中國汽車產業和城市互動發展中能夠率先探索的。
三、中國汽車產業要在加強各國合作,實現與國際合作伙伴互利共贏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從德國、日本等全球汽車強國的國際化進程來看都經歷了以內銷為主、以出口為主、全球布局三個發展階段。“十四五”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優勢日益突出,與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嵌相互依存,邁向全面實現高水平國際化發展的新征程。但中國汽車產業內卷外溢的情況凸顯,甚至存在追求短期增長、對產品質量重視不夠的隱患,加劇了中國汽車產業之間以及與貿易伙伴的摩擦,影響了汽車產業良性互利生態系統的構建。中國汽車產業出口和海外建廠設立研發和市場機構過程中應秉持互利共贏的理念,從制造到供應,生產到服務,從產業到城市,形成與所在國家、地區、企業的深度合作和伙伴關系,主動融入當地的市場法律法規、標準和文化價值觀中,規避風險,共同推動四個方面的效果:第一是當地的經濟增長,第二當地的就業增長,第三創新的增強,第四其他的良性溢出,我們在分析汽車產業“走出去”出海過程中可以作為重要的評估要素,從而形成良性發展的汽車產業生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戰后國際分工體系和經濟發展過程被譽為雁形模式和雁形形態。現在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制造處于領先地位,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否可以做到這樣?我們能不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雁形的發展模式,形成一個良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分工和生態圈,大家共建共享。作為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怎么在國際合作中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同時,為所在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值得積極探索。包括跨國公司在我們國家,汽車企業也進一步升級合作模式,實現更大領域和更大范圍的合作共贏。
這兩年我們和力拓集團合作開展ESG研究很有體會,他們不僅有企業的經營目標,提出了四方面的社會目標:一是為人們及社區提供經濟機會。二是保護并促進人群及社區的健康福祉和人權。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四是成為地球自然資源的優秀管理者。他們最近和央企合作在幾內亞開發西芒杜項目,這個項目2025年底投產,其高品位的礦石將改變全球鐵礦石的供應格局。目前來看實現了跨國公司與所在地區的合作共贏,這也是新能源汽車企業和產業“走出去”當中值得探索的。
我就匯報中國汽車產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一些非常粗淺的思考,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