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商品,火爆到出圈的時候,往往離崩就不遠了。
前一陣Labubu這個玩偶風靡了全球。普通版被爆搶不說,限量版甚至拍出了百萬元以上的高價。這股風潮直接將泡泡瑪特的市值推上了一個新高峰,從今年4月110港元出頭的股價,一路拉到了最高283.4港元。
整個社會都被這個神話般的事件震撼了,為什么全球的影星、富二代都會爭相追逐這個小小的產品?投資人、企業家和經濟學者則在思考,從產品設計到市場營銷,究竟泡泡瑪特有哪些過人之處?這究竟是一個計劃中的結果,還是一個被命運砸中的彩蛋?
但不過半個月時間,它的價格已經崩盤。確切地講,是從被炒作的高位崩了盤。整盒6個的價格從被炒高到的1500~2800元,掉到了650~800元,一個隱藏款的價格從4600元跌到了2000元左右。
Labubu開始回歸身為一個IP盲盒的本來價值,且相對其他盲盒來說還是高價且富利的。
泡泡瑪特在6月18日開啟的全球預售,推出了400~500萬件產品,供需關系的根本變化讓投機者失去了依仗,自用型消費者也擺脫了跟風的人群。
泡泡瑪特仍然是繼續得利的,崩塌的不過是看到火了以后一頭沖進去的黃牛和那些特別喜歡顯擺的消費者。
其實,一樣消費商品,在社會上變得人盡皆知、萬人追捧的時候,就說明它無論在價值上還是價格上都已經到達頂峰,甚至可能有不少夸張成分在內。
幾百年前荷蘭的郁金香,早些年風靡全國的紅茶菌、腦白金,近些年針對年輕人的球鞋、手辦和針對中老年人的普洱、茅臺,或多或少都說明了這一點。
大多數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劣勢,是他們將接上最后一棒的根本原因。
有人要說了,并不是所有爆火高價的東西都會崩的,例如和田玉、限量款的包包都曾經爆火,還有那些名畫古董,價格雖有起伏,卻談不上崩盤。
但作為普通消費商品,事實上很難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性的爆火熱點。普通人所看到的神話背后,都有著資本與市場運作的推手。大多數商品經過了助推也成為不了熱點,這取決于不同的操作能力,也和時勢和運道有關。
少數商品從逐漸加熱到爆火的過程中,無論是生產商、經銷商、早期入手的收藏家和投資人,甚至包括黃牛,都早已得到了各自應有的利益。
在Labubu之前有過迪士尼的琳娜貝爾和星黛露,一度也有收藏者、黃牛和盜版者收獲頗豐,以至于官方也不得不出手來打擊這個行為。官方的心態其實也很微妙,沒人炒不好,炒得太熱乎了也麻煩。
而往往從它真正爆火的那一天起,就是上述所有人開始最后一輪套現的時刻。尤其是生產商和經銷商還能借著余熱繼續賺取利潤。之后再參與這個游戲的人,除非掌握高超技巧,快進快出,還要持有盈利之后絕不戀戰的心態,絕對是鳳毛麟角。
我們回到事物的核心本質。不可能有某一種從未出現過的特質,在一瞬間就能迎合了所有人的訴求!之所以能迎合,是操盤者刻意包裝出來了某種內在氣質,那種氣質經過了他們長期的對社會用戶心理的研究,然后巧妙地嫁接在某一個商品上,而這樣商品也確實能對此有所體現,但也確實無法全部承載。
無論是使用價值、情緒價值,以及收藏和投資價值,就算被炒得很熱,回歸本真狀態也是早晚的事。
茅臺和瑞幸合作的聯名咖啡,大熱時,到處都要排長隊,慢慢就平息了,甚至很少看到了。
再例如小米SU7,一出場也是立即得到追捧,不少人愿意加價,想先開上,后來就比較穩定了。
差別在哪里?就是一般消費品和奢侈品的區別。當爆火出現在一個細分高端人群中的時候,由于人群和商品的總量都很有限,流通換手的比例也不高,因此價格和熱度都不容易崩。大部分社會人群會參與評論,但不參與交易活動。
一個新興行業,火爆到出圈的時候,往往離崩也不遠。
多年前光伏和新能源產業,太陽能電池板幾乎恨不得要鋪到每一家居民的屋頂;當年的所謂OTO行業,一時間滿大街都是扛著菜刀廚具去上門做菜的廚子、用電動車載著按摩床走街串巷的技師;還有互聯網金融、干細胞和基因等等,幾乎每一個火爆到連退休老人都不得不聽說幾句的行業,最后都是一地雞毛。這又是什么原因?
商品還比較簡單,作為消費者只需要關注它的最終呈現,而它與消費者發生的關系也只是一次性的購買;而投資行業則復雜一百倍,一般群眾很難理解其整體框架和運營原理,能看到都只是非常浮華、經過了無數道包裝的表象,參與包裝的人有從業者、銷售員、無良的所謂大咖、跟風的媒體、還有所有比自己早一步參與其中的親朋好友。
一個行業或一項業務與投資人發生的關系和購買商品不一樣,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長期的投入、維護、復購、并期待回報和收益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里,有無數環節可能出現問題,而當問題累積到一定時候,唯有該行業內能總攬全局的人有能力厘清并做出決策,而如果那個決策是撤退或轉型的話,所有被表象吸引而參與的人都會成為代價。
任何新業務、新商業模型都需要時間的檢驗和累積,并沒有多少讓普通人一望即知的感興趣的地方。如果有,一定經過了各種包裝潤色,或許就是想通過引發社會熱點進而有機會贏得政府的支持。
無論怎樣的目的,手法都是大同小異的,相當于將一篇專業論文寫成報紙花絮版面上的小科普,其實這是需要極高超技巧的,同時也有大量空間去夾帶私貨、斷章取義甚至偷換概念、似是而非。在利益的驅動下,昧著良心大吹法螺的人當然是不絕的。
不少這樣的行業和概念火爆過一陣后,逐漸又趨于平淡。搞流量的、開課的、販賣焦慮的都賺得盆滿缽滿,而不少當時的風云企業卻陷入了財務危機、并購困境。
其實普通人當遇到一個新的業務模式或者新行業,在考慮參與之前務必要問這幾個問題:
第一,這個業務或行業里終端買單的人是哪些人?他們為什么會買單,而不是其他選擇?
第二,這個業務或行業所解決的問題,和以往解決方式相比本質的差別在哪里?邏輯上通順嗎,法規上核準嗎?
第三,整個財務模型的底層最大的成本變動和風險敞口是怎樣的?說的更通俗一點,最大的
一筆
開支會花在什么地方?而情況最糟又會變什么樣子?
然后還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如果你身邊有那么幾個特別喜歡夸夸其談、各種顯擺的人,他們經常追逐各種熱點并且熱愛股票、彩票、開店、投資賺快錢,那么只要他們談起了那個業務或者行業,并且覺得很有意思的,你就躲開就對了。
而一個人,一旦火爆到出圈的時候,離崩也不遠。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人設崩塌,甚至包括常年作為精神力量的企業家……
人火都是因為人身上的一個點,切中了當時的社會認知需求。而當火了以后,所有都會關注這個人的所有其他方面,尤其是媒體。
這方面毫無問題,就會去翻出其他的言行;現在的言行沒問題,就去看年輕時的;公域的言行沒有問題,就去翻找私德;本人沒有問題,還可以去查他的家人親屬朋友乃至前同事。
要是一個人經得起這么查,大概率得是個多嚴苛自律的主啊,那么基本上沒什么東西可以拿來火吧,要有,多半也是掛在墻上以后的緬懷了。
所以,做人最好不要太火,后果很嚴重。像我這種一旦真火了就想躲的人,本質上講火不起來是合理的。
做商品、做企業、做創新事業,都不要太火。默默耕耘的時間越久,能承受的熱火程度或許才越高。
老子有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有人要一時風雨之威、夏花之絢爛,也有人要的是如天地之自然長久。你要的是什么呢?
No.6452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捷
作者:財經管理作家,著有《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職場經濟學》和《史上職場風云錄》。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