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洗發水品牌的“3分鐘奇跡”商標引發關注。有消費者質疑,看到包裝上的“3分鐘奇跡”字樣,以為是品牌在描述產品功效,誰知它們是不具備具體含義的商標文字。
一段時間以來,已有數起商標“文字游戲”被曝光:酸奶品牌表示酸奶里除了牛奶、乳酸菌、糖,“其他沒了”,結果“其他沒了”是商標,部分產品含有其他成分;肉制品包裝上寫著“土豬肉”,誰料“土”字是商標文字的一部分,與豬肉沒有關系;“100%果汁”也不一定是純果汁,因為品牌的商標里有“100%”字樣……
面對這些,消費者態度很鮮明:不歡迎。在表示反對的同時,還有必要追問一句:商標里的“文字游戲”從何而來?為什么不能制止?
我國商標法明文規定,對于“帶有欺騙性,容易使公眾對商品的質量等特點或者產地產生誤認的”標志,不得作為商標使用。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標志”,不僅包括圖形,也包括文字。
既然有法可依,為什么商標里的“文字游戲”屢禁不止?
原因之一,恐怕是部分企業抱有僥幸心理,不斷注冊相關商標,試圖用“文字游戲”獲得更好的宣傳效果。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部分使用“文字游戲”的品牌不是不知道會有負面影響,而是瞄準消費者不熟悉商標專業知識這一信息差,故意用“文字游戲”美化產品或服務,有的甚至屢教不改。
例如,早在2018年,有部分品牌將“手搟面”“手打面”等字樣注冊為商標后,印在工業流水線生產的產品包裝上。事件被曝光后,品牌迅速下架了相關產品。但跟蹤發現,被曝光過的品牌又申請了包含“手打鮮粉”等字樣的商標。可見,品牌沒有因為曝光而引以為戒,反而試圖繼續用商標“文字游戲”誤導消費者。
對于這類企業,市場的態度始終明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但同樣重要的是,監管部門應當及時出手,增加企業的違法成本。比如,可以把那些惡意注冊、反復使用“文字游戲”商標誤導消費者的企業納入信用黑名單,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
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商標“文字游戲”說明,現有的商標審核機制存在漏洞。
從規章制度看,商標注冊有嚴格的審核流程。但在實際操作中,審查員對商標是否存在誤導性或“欺騙性”的認定存在一定的主觀差異。尤其是最近被曝光的商標,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不是常見的圖形類商標,而是文字類商標,并且將品牌名、描述產品性質的文字結合在一起。這就增加了迷惑性,如果審查人員有所疏漏,很可能讓問題商標通過審核。而且,不能排除部分別有用心的商標申請人會通過商標拆分、多類別申請等手段規避審查。
以上種種顯示,商標審查工作需要與時俱進。特別是針對頻繁出現的“文字游戲”類商標,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地從嚴審查,從源頭杜絕它們流向市場。
最后,對于已經被質疑的“文字游戲”類商標,補救措施必不可少。
我國有宣告注冊商標無效的制度;而且檢索已經被曝光的“文字游戲”類商標可以發現,有些商標已經被標注為“已失效”“異議”,說明監管部門可以叫停問題商標的使用。
不過,僅有這些還不夠。要增加企業的違法成本,應當鼓勵消費者和其他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監督。公眾發現問題商標后,可以向相關部門舉報或請求宣告無效;相關部門也不妨提供便利的渠道和必要的支持,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總之,商標是企業的名片,更應是市場信用的基石。如果縱容企業用商標上的“文字游戲”取代產品或服務的真實品質,那么最終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的利益,更有市場的信用根基。面對形形色色的“文字游戲”類商標,有必要多管齊下,推動商標回歸其本質功能,讓市場競爭真正聚焦于產品與服務。
原標題:《3分鐘奇跡洗發水真有奇跡?手打掛面真用手工生產?商標“文字游戲”可休矣》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任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