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正式入伏,今年可是近十年最晚入伏的年份。老輩人常說“晚入伏熱得跳”,今年還撞上閏六月,著實讓人心里打鼓。
不過農諺經驗能參考,可不能死磕,前幾年就有晚入伏但高溫日少的情況。
高溫的主因是副熱帶高壓賴著不走,加上全球變暖,今年形勢夠嗆。對咱種地的來說,伏天熱不熱直接關系到收成,得提前做打算。
玉米灌漿期需要水分,持續高溫干旱容易減產,灌溉設備得提前檢修好。蔬菜大棚里高溫高濕,容易滋生病蟲害,通風降溫措施必須跟上。山區晝夜溫差大,傍晚得留意給作物蓋點秸稈,別讓夜露傷了根。
平原地區日照足,中午大日頭毒得很,干活盡量避開正晌午。
湖里周邊濕氣重,要注意排澇,別讓作物根部泡了水。
城市里熱島效應明顯,郊區種地的老鄉,地頭得常備防暑藥品。
老祖宗留下的看云識天氣等土辦法有道理,但還得結合天氣預報。
比如看到烏云翻滾、狂風大作,別戀活計,趕緊找結實地方躲。
防曬別大意,下午兩點紫外線最強,樹蔭下也得抹夠防曬霜。藿香正氣水含酒精,容易加重脫水,備點口服補液鹽更靠譜。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室內要多通風,空調開26℃以上省電又健康。
冰箱里凍點鹽汽水、綠豆湯,解暑又補水,比冰可樂管用多了。建筑工地都測出42℃濕球溫度,咱在戶外干活更得注意,別硬扛。高溫津貼是救命錢,要是遇到不給的,記得找相關部門反映。
今年三伏整30天,閏六月把酷暑拉長,秋老虎說不定要接棒。咱莊稼人既要信老輩人的經驗,更要聽氣象臺的預警。
現在該做的事不少,檢修灌溉設備、準備防曬用具、調整作息。
要是拿不準咋做,多問問村里的農技員,別耽誤了農時。天氣這事兒變化多端,咱得提前做好兩手準備,別到時候抓瞎。說到底,保護好自己和莊稼,才是三伏天里的頭等大事。
記住了,科學防暑加精心護田,咱才能安穩度過這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