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徐姣、程帥星 文,馬騰飛、李博、冉衡 攝影攝像】令人難以置信!觀看短劇的人數竟然超過了點外賣的人數。
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微短劇的用戶規模達到了6.62億人,這一數字超過了外賣用戶(5.92億人)與網約車用戶(5.39億人)的數量。
每15秒就有一次反轉,每30秒便現一場沖突,短劇以跌宕起伏的情節,不斷撩撥著觀眾的好奇心。而結尾處那令人心癢的懸念設置,更是如同一把鉤子,緊緊勾住用戶的心弦。這般一波三折的劇情,不僅反復刺激著用戶的多巴胺分泌,也為短劇行業的穩步發展筑牢了堅實根基。
鄭州,作為國內三大短劇制作核心區域之一,究竟吸引了哪些人群?2025年的短劇市場又將呈現出哪些新動向?近期,大河財立方記者深入走訪了鄭州的多家短劇企業以及影視基地,力圖探尋2025年鄭州短劇市場的發展脈絡。
豎店強勢崛起:影視行業人才紛紛匯聚鄭州
與橫店遙相呼應,鄭州在業內被賦予“豎店”的稱號。自今年伊始,來自五湖四海的專業演員以及幕后精英人才,如潮水般涌入鄭州,忙碌于接戲拍戲,忙得幾乎都顧不上回家。
63歲的南京演員卜相林便是其中之一。退休后的他,因參演一部由一線導演執導的電視劇,踏上了演藝之路。兩個多月前,他機緣巧合來到鄭州拍攝一部短劇,沒想到至今都還未能回家,拍攝任務實在太過繁重,根本停不下來!
“你都不知道有多夸張!”他面帶笑容向大河財立方記者說道,“有一回拍攝完畢,我前腳剛抵達鄭州高鐵站,導演一個電話,就又把我給拽了回去。還有一次,都快到南京了,又被導演喊了回來?!?/p>
和卜相林同在一個劇組的女主角周夕沐,是一位剛5歲出頭、來自重慶的小朋友,半年前才正式進軍短劇領域。據她的媽媽透露,鄭州這邊的短劇邀約數量相當可觀,此次她們來到鄭州,一口氣接下兩部連拍的短劇,拍攝進度十分高效。
實際上,回流鄭州的不只是外地演員,眾多河南籍的影視從業者同樣開啟了回歸之旅。導演程川自2010年踏入影視行業后,長期輾轉于全國各地的劇組,主要從事電視劇拍攝工作。近年來,傳統影視行業發展態勢低迷,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6月,程川果斷帶領團隊回到鄭州,全身心投入到短劇的拍攝之中。
曾經,許多傳統影視從業者對短劇或多或少持有一定偏見。然而,程川在首次投身短劇拍攝時便發出感慨:短劇恰似麻雀,雖身形小巧,卻五臟俱全。更為關鍵的是,其內容不再依賴于獵奇、打擦邊球等手段來吸引眼球。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專業制作班底與演員的參與,短劇的品質愈發凸顯,質感不斷提升。
實際上,河南擁有數量頗為可觀的影視相關從業者。以許昌鄢陵的“燈光村”為例,這里有大量從事燈光、攝影以及服裝化妝等工作的人員。程川提到,過去,這些從業者在老家難以尋覓到對口的工作崗位,無奈之下只能奔赴北京、橫店等地漂泊闖蕩。而如今,鄭州的短劇行業發展態勢十分良好,大家無需再遠走他鄉,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鄭州短劇公司日新閱益的創始人侯超表示,當前短劇市場正迎來新一輪的爆發階段。在2022年之前,于鄭州地區,能夠被稱作專業制片人的人數尚不足50人。然而如今,僅日新閱益一家公司,制片人員數量便已達到200多人。僅在今年6月份,公司就拍攝完成了180多部短劇作品。并且,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短劇拍攝總量,已然超過了去年一整年的拍攝數量。
鄭州憑借其便捷的交通條件與完善的拍攝配套設施,吸引了眾多來自北京、西安、廣州等地的短劇公司前來拍攝。據大志影視基地負責人劉曉丹透露,該基地不僅服務于國內劇組,近年來海外短劇的拍攝需求也在不斷攀升。
大河財立方記者進行采訪時,恰巧有一部海外短劇正在基地內緊張拍攝。記者離開約1小時后再次返回,卻發現劇組已然完成拍攝工作。那些外籍演員早已不知去向,墻上用于拍攝的道具照片也正被工作人員迅速撕下?!斑@就是短劇的效率?!币晃徽诿χ帐皥龅氐墓ぷ魅藛T面帶笑容說道。
短劇的火爆出圈,同樣為從業者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身為00后的曲笑孝,曾在橫店以跑龍套為生。轉戰鄭州投身短劇拍攝后,她的演藝工作便一刻未停,后續還有諸多短劇拍攝任務在等著她。她毫不避諱地表示:要是沒有短劇這個行業,自己連飯都吃不上了。相較于過往從事的工作,短劇帶來的收入十分可觀。雖然日常需要熬夜趕進度,作為女一號的她有時一天要連續拍攝十幾甚至二十個小時,但她深知高付出往往伴隨著高回報,對此她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認同。
如今,不僅演員的薪酬呈攀升之勢,專業主創人員的報酬同樣也在節節走高。侯超透露,為打造精品作品,就需要花大價錢去爭搶優質演員。去年,頭部演員的日薪大致在1萬元左右,而到了今年,部分頭部演員的日薪已飆升至四五萬元。與此同時,導演的年薪也有顯著增長,從過去的幾十萬元漲至如今的百萬元級別。僅今年,侯超所在公司年薪達到百萬元的導演就有六七個之多,這些導演以往都是專注于拍攝院線電影和網絡大電影的專業人士。
免費漸成主流:短劇公司盈利之道何在?
根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的數據,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躍升至505億元,首次超越電影票房收入,預計在2025年這一規模將增至634.3億元。
短劇興起不過兩年有余,但其商業模式早在去年下半年便已實現變革——從付費模式轉向免費模式。在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平臺生態的重構以及觀眾習慣的重塑。
在以往的付費模式下,用戶于短視頻平臺刷到精彩短劇片段后,會被引導至小程序或App,通過付費來解鎖后續劇情。短劇公司的收入主要源于用戶充值。然而,這種模式存在一個明顯弊端,即推廣(投流)所需成本頗為高昂。
在短劇行業,一部短劇超過八成的收入都被投入到了投流環節。據業內人士透露,對于一部充值流水突破億元的熱門爆款短劇而言,僅投流推廣這一項的費用,就高達6000萬 - 8000萬元。
步入2024年下半年,行業態勢發生顯著變化。據DataEye的數據呈現,在2024年1月至12月期間,免費短劇的市場份額從11%一路攀升,接近60%。
免費短劇的盈利模式不再聚焦于激發用戶的沖動式消費,而是著力于吸引用戶持續觀看。用戶的觀看時長越久,短劇公司所獲取的收益也就越高。
除抖音、快手等熱門視頻平臺外,淘寶、小紅書、美團等一眾互聯網平臺也相繼入局,將短劇融入自身業務生態。它們力圖借助免費短劇吸引新用戶,提升用戶活躍度,尋覓業務增長的新路徑。
在短劇發展的洶涌浪潮里,紅果短劇無疑是一匹令人矚目的黑馬。憑借字節跳動所賦予的強大流量與豐富資源優勢,它在上線僅僅11個月時,月活躍用戶數量便成功突破1.2億大關。其分賬金額的增長態勢同樣驚人:2024年6月,單月分賬金額首次跨過1億元門檻;到了9月,這一數字更是超過2億元;而在今年3月,更是一舉突破5億元。
據鄭州一家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短劇公司向大河財立方記者透露,其單月從紅果平臺所獲取的分賬收入峰值可達5000萬元。
記者對各平臺的分賬規則進行比對后發現,短劇公司的收益構成包括基礎分賬與激勵分賬兩部分。其中,基礎分賬按播放時長乘以單價來計算。而各平臺的激勵政策存在差異,涵蓋新人扶持、創新題材額外分賬、保底激勵以及廠牌激勵等多種形式。
在鄭州,眾多短劇公司敏銳捕捉行業動態,紛紛對自身策略做出調整。然而,免費模式并非是短劇行業的萬能保障,無法為所有短劇公司提供兜底。一些成本高達幾十萬的短劇項目,最終僅收回一萬多元。侯超的話語,揭示了短劇市場的殘酷真相:倘若作品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很可能連成本都難以收回。這意味著,免費模式對短劇內容生產的效率與質量均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侯超指出,短劇市場迭代迅速。在形式上,接下來橫屏與豎屏或將展開交融與博弈,入局者會重新選定陣營,對方法論和投資模式加以調整,行業或許還會涌現新的買單方。而在內容層面,短劇走向精品化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短劇的野蠻生長,為鄭州帶來了什么?
到2024年,鄭州市微短劇市場規模攀升至23億元,較上年增長27.4%;投身短劇制作的企業數量突破820家,較上一年增長29.3%。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從數千人迅猛增長至3萬余人,增幅高達5倍。其間,19家年收入超千萬元的企業嶄露頭角,更有3家年收入破億元的龍頭公司脫穎而出。
在這些數字的背后,蘊藏著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以及實實在在的稅收和投資。
短劇,正為鄭州的城市知名度與文化影響力提升添磚加瓦。諸如《天下嵩山》《遇見少林有功夫》等精品短劇層出不窮。在這些短劇的推動下,鄭州的城市形象與本土文化跨越地域限制,傳播至全國乃至海外。如今,短劇已然成為彰顯鄭州城市魅力的嶄新名片。
短劇產業的集聚效應顯著,有力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眼下,鄭州正緊鑼密鼓地推進一站式微短劇產業集群的建設。據大河財立方記者從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了解到,到2025年,各開發區以及區(市)縣均計劃打造完成1個面積在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微短劇拍攝基地(園區)或場景。以大志影視基地為例,其一期項目投資達2000萬元,建成了1萬平方米的室內場景,涵蓋霸總公司、醫院等30多個專業場景。
毫不夸張地講,短劇不僅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產業,更化作拉動區域經濟的強勁引擎。
于繁華表象之下,鄭州的短劇產業同樣存在著若干短板與隱憂。
鄭州短劇市場的發展上限,正受到產業鏈上游環節相對薄弱這一因素的制約。眾多鄭州短劇公司的負責人直言,當前鄭州在短劇產業鏈里,主要擔當著中游生產制作環節的角色。在劇本原創、IP孵化以及平臺渠道等上游領域,不少公司存在明顯的優勢缺失。
當前,鄭州的多數短劇公司依舊在生產環節展開激烈競爭。據上述業內人士透露,諸多短劇公司對平臺所提供的劇本存在過度依賴的情況。這一現象導致它們與那些具備自主創作能力的公司相比,在收益方面呈現出顯著的差距。
不能僅僅充當單純的內容承制方。大志影視基地的負責人趙建亭同樣指出,倘若不在IP方面投入精力、深入耕耘,一旦行業的紅利期消逝,這些公司將會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機。
怎樣攻克上述不足,或許是鄭州從短劇工廠邁向微短劇創作之都的關鍵之問。
實習編輯:金怡杉 審校:陳筱娟 審核:李震 監審:古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