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西方各國(下)
(2)英國
撒切爾任首相近八年半,是150年來連續任職最久的首相。她在任期間,改變了戰后歷屆政府奉行的兩黨大體一致的國內政策,使英國社會經濟狀況發生變化。面對嚴重的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撒切爾政府實行嚴厲的貨幣主義政策,逐步降低貨幣供應量,提高銀行利率,使英國較早出現經濟回升,通貨膨脹率大幅度降低。撒切爾認為,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是英國經濟失去活力(即所謂"英國病")的主要原因,因而采取大幅度降低所得稅稅率、取消物價管制等措施,鼓勵自由競爭和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并將大約1/3的國有企業和大批公共住宅轉為私人所有,使原來管理不善的國有企業重新贏利,還顯著改善了財政狀況。撒切爾政府推行的緊縮和私有化遭到工會的強烈反對,80年代中期煤礦工人和印刷工人先后舉行長期的大規模罷工,撒切爾拒絕讓步并通過法律手段瓦解罷工,使工會的影響顯著下降。這些變革被稱為"撒切爾革命"。通過這些變革,英國經濟的活力增強,80年代中后期的發展速度明顯高于法國和聯邦德國。80年代末通貨膨脹再起,進一步的稅制改革遭到普遍反對,一些保守黨重要成員對撒切爾的不滿增加,撒切爾被迫在1990年11月辭職,梅杰繼任首相。
撒切爾與里根政策相近,關系密切。撒切爾在任期間,英美特殊關系得到恢復和發展,在歐洲問題上采取不同于法、德的政策。1982年初英國和阿根廷有關南大西洋上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主權的爭端激化,4月初阿根廷軍隊進占該群島,英國隨即派遣數萬人的艦隊遠征馬島,6月20日占領整個群島。這是1956年出兵蘇伊士運河以來英國首次在國外大規模使用軍事力量。
(3)法國
由于社會黨人執政,法國在80年代前期采取了與大多數西方國家不同的國內政策,密持朗執政之初主張推行比北歐社會民主黨更激進的"法國式的社會主義",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大力推行國有化,將一些重要工業集團和銀行收歸國有,使法國成為國有化程度最高的西方國家,并使職工代表參與國有企業管理;實行社會改革,對高收入階層征收"巨富稅",增加社會福利項目;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將中央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地方。這些改革是在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嚴重的情況下進行的,實行一年后便陷入困境,不得不停止改革,轉而采取緊縮政策。
1984年7月,曾與社會黨聯合執政的共產黨退出政府。1986年3月,社會黨在大選中失去議會多數,傳統的右翼政黨執政,保衛共和聯盟領導人希拉克任總理,出現了左翼總統和右翼政府共處的局面。按憲法規定,國內經濟政策主要由政府掌管。希拉克政府在任期間繼續實行緊縮,降低稅率,促進投資,并轉而推行私有化,經濟狀況明顯好轉。1988年密特朗完全放棄"法國式的社會主義",再次當選總統,社會黨重獲議會多數,黨內非主流派羅卡爾出任總理,仍堅持緊縮政策,控制公共和社會福利開支,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擴大市場機制的作用,繼續執行前政府的私有化計劃。1986年以后,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進入國民議會,成為戰后西歐最早通過選舉獲得一定數量議席的極右組織。
(4)其他主要西方國家
聯邦德國在聯盟黨和自民黨聯合執政下政局長期穩定。日本仍由自由民主黨執政,政府更迭頻繁,但政策基本穩定,80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擔任首相多年。意大利由天民黨、社會黨等聯合執政,社會黨人克拉克西任總理期間經濟發展較快,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英國。西班牙等社會黨執政的國家也未采取激進的社會變革,而是著重穩定經濟,促進經濟增長。
3.相互關系的新變化
西方國家間相互關系的新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美歐關系的變化、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進展和美日關系的變化。
美歐關系的主要問題仍是政治上的。里根政府執政后對蘇采取強硬政策,堅持在西歐部署中程導彈,要求西歐盟國擴充軍事力量,并且提出戰略防御計劃,都引起西歐國家的不滿。西歐擔心部署中導將導致本地區軍備競賽升級,擴充軍事力量將加劇本地區緊張局勢并增加經濟負擔,而戰略防御計劃只局限于美國本土,西歐無法受益,還將使美歐防務脫節。所以,西歐對部署中導極不情愿,長期拖延增加軍費,對美國發出的參加戰略防御計劃的邀請遲遲不明確表態,而對法國提出的尤里卡計劃反應熱烈。美國政界人士對西歐的不合作態度極為不滿,一些有影響的國會議員曾提出西歐不增加軍費就分階段撤回駐歐美軍。1986年美蘇首腦雷克雅未克會晤幾乎就裁減歐洲中導和戰略核力量達成協議的消息傳出后,西歐對美國不同盟國磋商就同蘇聯達成將嚴重影響西歐安全利益的協議的做法深感震驚。后來,西歐既歡迎美蘇中導條約,又擔心美歐防務聯系會因此而疏遠,使西歐最終失去美國的安全保障。美國多次重申對西歐承擔安全義務都未能從根本上消除西歐的疑慮。此外,美歐在貨幣、貿易、財政等經濟問題上的爭執也日益增加。這些反映出美國的相對經濟實力進一步下降,美歐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在美歐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發生變化的背景下,1984年西歐聯合進程在法國推動下重新啟動。1985年1月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歐共體,7月尤里卡計劃正式誕生,同年西歐聯盟各國的防務磋商開始制度化。1986年2月歐共體外長會議通過《單一歐洲文件》(又稱《歐洲一體化文件》),決定在1992年年底以前建立歐共體統一大市場,實現商品、人員、勞務、資本的自由流通;確定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的目標,以把歐共體建設成為歐洲聯盟;歐共體部長理事會的決策原則也由"一致通過"改為"特定多數表決"。后來,經過艱難的談判,1990年4月歐共體決定按照"德洛爾計劃"自7月1日起開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第一階段,大多數成員國貨幣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法國和西德仍然是歐洲進程的主要推動者,80年代初兩國政府更迭后不久,法德之間的合作便得到恢復和發展。長期擔任歐共體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德洛爾對推動歐洲一體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撒切爾政府總體上支持歐洲一體化,但主張更多地維護英國的利益和主權,在許多問題上與法德等國有嚴重分歧。美蘇中導談判取得進展后,西德總理科爾在1987年6月倡議組建法德混合族以加強兩國防務合作,得到密特朗響應。11月兩國就成立法德防務安全理事會和組建陸軍混合旅達成協議。1990年10月混合旅組建完畢。混合旅在歐洲防務上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密特朗認為它將成為"歐洲防務的胚芽"。
里根政府執政后,日本在美國亞洲政策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美國強烈希望日本加強防務,以分擔其在西北太平洋的軍事負擔。1981年5月日本鈴木政府首次明確表示日美兩國是同盟關系。但由于日本國內以及同東亞國家關系等方面的原因,日本一度對加強防衛力量不甚積極。1982年中曾根出任日本首相后,日美防務合作日益密切,日本的防衛力量不斷增強,進一步確認承擔保衛1000海里海上通道的任務。1987年日本的防衛費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1%,并正式決定參加美國戰略防御計劃的研究。美日政治關系也進一步發展。美日經濟摩擦是影響雙邊關系的重要問題。80年代美國對日貿易逆差由幾十億美元增加到幾百億美元,美國抱怨日本封閉國內市場,多次揚言甚至實施報復,壓日本開放市場。兩國在鋼鐵、汽車、家用電器、農產品、半導體、通訊設備、飛機制造、航天技術等一系列領域發生貿易摩擦。美國還要求日本調整日元對美元比價,實現日元國際化。80年代后期美元匯價大幅度下降。每次經濟糾紛日本都被迫做出某些讓步,但問題始終未能根本解決。美日貿易額仍大幅度增加。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