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抱歉打擾了,由于孩子病情突然轉變,懇求父老鄉親幫幫忙……”近日,晉祠路某小區7號樓業主群里,有人突然發出一條求助信息。不少鄰居用微信紅包送上暖心祝福,然而,“劇情”很快出現反轉,這名發出求助信息的“業主”被人識破,此人竟然是“潛入”業主群的一個騙子。
求助信息
“由于孩子的病情突然轉變,實在無奈向社會求助,這一年已經花光了積蓄,現在藥水快停了。情況屬實,若有所隱瞞,愿承擔一切責任。”求助信息看起來情真意切,發布信息的“業主”同時還附上了一個捐款鏈接以及一個生病兒童在病床上接受治療的視頻,所有的信息讓求助顯得十分真實。
求助信息發送不久,就有不少業主發出捐助紅包,他們在紅包封面上寫下“祝孩子早日康復”來表達自己的祝福,也有業主通過求助者發出的捐款鏈接進行了捐贈。
發現異常
然而,有業主在查看捐款鏈接后發現異常,“這個小孩在湖北武漢進行治療,參保地在湖北襄陽,根本不像是我們小區的孩子。”此外,業主群里大部分業主的昵稱都是“樓號+房號”,這名求助的“業主”昵稱是“7號樓”,有業主詢問其到底是誰,而這位“7號樓”在發出求助鏈接后再無任何回應。
隨后,該小區物業負責7號樓的管理人員在群內表示,“跟業主核實,不認識這名求助者”,于是,該管理人員將其從群里清除了出去,并在群內發出通知:“群內只通知物業和社區各類消息,涉及財物信息不要相信,不要掃碼捐款。”
盡管假業主被踢出了群,但獻出了愛心的群主們表示很受傷。一名業主稱,自己一家三口分別捐了100元、50元和20元,沒想到竟然捐給了騙子。
有人責備管理人員把關不嚴,把騙子拉進了業主群,但管理人員稱,自己也有苦衷,“入群已經設置了群主同意方可入群,但群里有業主、有租戶、有家屬,很多都是業主拉業主進群,根本防不勝防。”
發出警示
記者發現,類似的網絡詐騙行為,在全國許多地方均有出現。多地公安反詐部門都曾發出警示信息,指出這是一種網絡詐騙模式,提醒公眾注意辨別。
警方表示,這些騙子一般通過外泄的個人信息聊天添加市民為好友,再以冒充鄰居等方式精準進入小區業主群、社區團購群等。潛伏一段時間后,他們就會發起募捐,利用市民的同情心進行詐騙。許多騙子進群后還會源源不斷地拉更多的騙子入群。
7月14日,晉源法院在國防教育公園開展一場反詐法治宣傳活動。活動現場,法院干警提醒市民,要增強防范意識,記牢“不點擊、不輕信、不透露、不匯款、不轉賬、多核實”的反詐原則,同時要善于利用“國家反詐中心”App、96110預警勸阻專線、12381涉詐預警勸阻短信、全國移動電話卡“一證通查”、全國互聯網賬號“一證通查”、云閃付App“一鍵查卡”、反詐名片、境外來電提醒服務等8大“反詐利器”,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遠離詐騙陷阱。記者 任蕾
來源:太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