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東京市區出發,坐電車或開車約1個小時,可以到達人口約8500人的藤野。這個山中小鎮看上去群山環繞、郁郁蔥蔥,山上還有一個很亮眼的公共藝術裝置“綠情書”。其實藤野在近30年經歷了很大的變化,是一個藏著豐富轉型故事的地方。
日本生態行動者、領導力教練榎本英剛在《轉型城鎮:一場應對氣候變化的社區實驗》一書中寫下了藤野的故事。這里的人們自發聚集、彼此聯合,成立“轉型藤野”社群組織,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當地的轉型,并將“轉型城鎮”的做法擴散到了日本50多個地方。
這本書介紹了很多在本地激發社群活力的經驗,其倡導的“想做的人,在想做的時候,做想做的事,想做多少做多少”,已經化為很多人內心的力量。榎本英剛特別強調,最大的可循環資源就是人的創造力。釋放創造力的人,有強大的力量去改變周遭的一切。
聚集在里山小鎮
離東京車程一小時,神奈川縣北部的相模原市,有一個大型水庫相模湖。處在山水之間,藤野長期維持著安靜的生活狀態。政府與藝術家們在30年前發起了“故鄉藝術村計劃”,以藝術為主題開展地區建設。
2005年,英國學者、樸門永續設計教師羅伯?霍普金斯與伙伴在托特尼斯發起“轉型城鎮”市民運動,以能源減量的理念促進城鎮轉型發展。托特尼斯人口約8000人,在英國西南部,鄰近大西洋。“轉型城鎮”倡導市民通過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創造力,提高地區的韌性,擺脫對不可持續系統的依賴。
在十多年時間里,“轉型城鎮”的理念拓展到了全球40多個國家。本職做領導力培訓的榎本英剛向往生態聚落,在英國期間,他曾生活在芬德霍恩生態村和托特尼斯。與霍普金斯見過面后,榎本英剛決定在日本也發起“轉型城鎮”運動。
藤野是一個合適的地方,這里不僅有好的環境,交通方便,本地農產品豐富,還以無花果聞名,有相當的發展基礎和活躍社群。聚居在這里的藝術家、年輕創意人群,設在藤野的日本樸門永續設計中心和華德福學校,使藤野的本地人和移居者之間已經持續多年互動交融。
榎本英剛想讓女兒上華德福學校,于是全家移居到藤野。2009年初,經過與當地人的初步接觸,榎本英剛與伙伴們創辦了“轉型藤野”。他一直記得霍普金斯說過的一句話:“這項事業終將擴展到全世界,如果等待政府出手,那太晚了,如果靠個人行動,太微小了。如果我們作為一個社區共同行動,那將足夠,而且正當其時?!?/p>
《轉型城鎮》日文版書名的直譯是“如果我們改變,社區就會改變,如果社區改變,世界就會改變”。這是一個由改變人而改變社區,進而走出本地無限擴展的項目。
融匯社群力量
“轉型藤野”有幾項最著名的活動,他們讓對某個主題感興趣的人們自行召集工作小組,來運作項目。
最早成立的是經濟類的小組“社區貨幣萬屋”,這是一種旨在活化融通社區成員技能和資源的人情記賬體系,加入的人得到一個存折,以“給你”“給我”的方式記下交易金額,單位是“萬”,價格也是交易雙方彼此商定的。比如,A請B幫忙干農活,作為謝禮付1000萬,A的存折標記-1000萬,B的存折標記+1000萬。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社區貨幣萬屋大約有500名會員。郵件組每天有5~10條需求發布,約7成可以成交。
社區貨幣指代的是社區內部的資源和力量,有的物品,比如本地有的店里的面包,可以用社區貨幣+日元的混合方式買,其中日元代表的是必須從外部購買的材料,社區貨幣則代表勞動力等本地的力量。榎本英剛認為,社區貨幣的好處是多方面的:經濟上能幫助激活當地經濟,減少錢的外流;節能方面可以促進舊物交易,減少垃圾產生;社交上能促進人們更熟悉彼此;精神上則能提高人們的社區歸屬感。
上海寶山區高境鎮明日環保服務中心理事長馮婧對社區貨幣萬屋印象深刻,她說這個工具打破了我們慣常對貨幣的認知,純粹基于需求的激發和滿足而設計。雙方商量大概的定價方式,沒有遵循傳統經濟系統中的等價交換概念,讓習慣了通過市場定價衡量一切的我們可以有新的思考。
第二個活躍的小組是“森林俱樂部”,建于2009年秋。當時藤野發現了熊的蹤跡,而熊出沒與森林退化有關,是日本林業功利性發展的負面影響之一。藤野的面積是65萬平方公里,80%是森林,有很多未經間伐的柳杉和香柏人工林被閑置不管,影響到森林自然生態,長期后果是使土壤變得脆弱,容易誘發山體滑坡等災害。
森林俱樂部引入林業工作者的專業指導,帶領普通居民,用簡單的工具,一起配合,完成“剝皮間伐”“水脈修復”等工作?!皠兤らg伐”可以把多余樹木變為建材和燃料,“水脈修復”則對設施阻礙水脈的位置進行環境改良。人們在參與活動時,還可以了解自然知識、聚會聯絡感情。
“3?11”大地震后,藤野居民成立了用太陽能自主發電的工作小組“藤野電力”,聽起來像個公司。大家請人來教自制迷你太陽能發電系統,舉辦工作坊,很多人掌握了制作方式。到2020年夏天,藤野電力已舉辦250余次工作坊,組裝的發電系統總發電量超過7.5萬千瓦時。
藤野電力的成員十分活躍,有的到全國各地去指導太陽能自主發電設備制作,有的集合起來支援室外活動用電,甚至一起前往東北部災區為缺電的地方舉辦廟會提供能源,還幫助60多個家庭的房屋安裝太陽能系統。這個項目非常符合能源轉型和社區韌性建設的目標。
“轉型藤野”的轉型
“轉型藤野”還在食物、農業、手工藝、救災、助老等方面有所建樹,很多小組的項目體現了提高人們的問題意識、聯合本地相關團體、基本技能再學習、重視老年人、與政府建立關系等原則?!??11”大地震之后,“轉型藤野”在日本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他們利用這個機會積極對外傳播轉型理念,接待了大量參訪,舉辦教育和旅游考察等活動,成為知識樞紐。
出人意料的是,大約在2016年,“轉型藤野”的成員們決定結束兩周一次的核心會議,這標志著組織層面的“轉型藤野”將消失。榎本英剛在書中提到,最初他也感到有些驚訝,但他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隨著成員自驅力的加強,工作小組都在自然運轉,社群土壤已經形成,不再維持核心小組可以讓成員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項目中去。
榎本英剛認為,在城鎮轉型的過程中,人的內在轉型也一定會發生。馮婧也提到,實現轉型城鎮最重要的是人,參與者要有當事人意識,書中也一直強調在發起活動后,要“對自己的熱情負責”,在能力范圍內順勢把它做完。
自2015年以來,上海大魚營造聯合創始人金靜多次去過藤野。最初是去了解“轉型藤野”的工作,考察當地發展情況,后來她也曾去參加活動、帶團考察等,還曾陪朋友去看房,考慮是否適合移居。
金靜認為,“轉型城鎮”的發展與藤野的社群之間經歷了共同發酵的過程,很難確切說哪一方影響對方更多。藤野的移居者生態很豐富,除了樸門中心、華德福學校的吸引力,手工藝人社群也很有規模。據她觀察,與其他鄉鎮一直苦于人口流出相比,藤野的人口遷入一直需要排隊,房子不愁轉不出去,政府機關留存著成百上千封移居申請書,很多申請都已等了幾年。
2024年,“轉型藤野”的初創成員小山宮佳江已在考慮重新召集工作小組,她居住在藤野且從事與觀光發展相關的工作,常年積極連接各社群,也是藤野與外部組織的窗口之一。金靜告訴記者,藤野這樣的城鎮轉型實驗,只要時間足夠久,自然會有第二、第三代繼續傳承文化,即使名稱和模式可能因為新的需求出現而有改變。
《轉型城鎮:一場應對氣候變化的社區實驗》
[日]榎本英剛 著
中譯出版社2025年2月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