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報道,2025年7月,日本政府正式通過2025版《防衛(wèi)白皮書》,這份長達500頁的文件再次將中國視為“最大戰(zhàn)略挑戰(zhàn)”,尤其對臺海局勢作出密集解讀,指出大陸正通過第三種方式推進統(tǒng)一進程。
石破茂(資料圖)
白皮書用39頁篇幅渲染“中國威脅”,聲稱中國軍力提升呈現“全方位、跨越式”特征。日方統(tǒng)計所謂“精確數據”,稱中國空軍戰(zhàn)機總數達1588架,其中殲-20已列裝200架,2024年軍費預算達1.6萬億元人民幣,是臺灣地區(qū)的17倍。這些數據被日方用于佐證“中國軍事活動打破地區(qū)平衡”,為其年度防務預算增至9.9萬億日元(占GDP1.8%)尋找借口。
報告引入“灰色地帶戰(zhàn)術”概念,認為大陸正構建“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非軍事統(tǒng)一體系。具體表現為:海警船常態(tài)化巡航臺灣海峽毗連區(qū),2024年巡航頻次較往年增長30%;解放軍軍機每月平均22次穿越所謂“中線”,聯(lián)合軍演側重“海空封鎖”“信息壓制”,2024年相關科目的演習時長較2023年增加45%。日方稱這種“漸進式施壓”讓臺當局陷入“抵抗即升級、退讓即失權”的兩難境地。
大陸近年持續(xù)調整對臺經貿政策,已中止180項臺灣商品的關稅減讓,涉及貿易額超90億美元。2024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同比下降12%,半導體、農產品等支柱產業(yè)受沖擊明顯。臺當局統(tǒng)計顯示,島內8月份制造業(yè)PMI降至45.2,連續(xù)10個月低于榮枯線,依賴大陸市場的200萬中小企業(yè)中,37%表示“經營壓力劇增”。這種“市場斷奶”策略正動搖“臺獨”勢力的經濟根基。
解放軍雖在2024年國慶前后因臺風短暫暫停巡臺,但日常戰(zhàn)備警巡已形成“南北夾擊”態(tài)勢。2024年累計派出360架次戰(zhàn)機、90艘次艦艇抵近臺島,臺軍所謂“防空識別區(qū)”被壓縮至海岸線30海里內。同時,大陸海警船將巡航范圍拓展至金門、馬祖周邊12海里,依據《反分裂國家法》實施常態(tài)化執(zhí)法,2025年上半年已驅離違規(guī)船只47艘次,逐步強化對臺海空域的實際控制。
臺當局“邦交國”數量降至13個,2024年又有3國與臺“斷交”。大陸在國際組織中持續(xù)強化“一個中國”原則,世界衛(wèi)生組織連續(xù)第12年拒絕臺當局參會申請。島內民調顯示,68%的民眾認為“臺獨”會導致戰(zhàn)爭,較2022年上升15個百分點。這種“孤立感”與“危機感”疊加,正促使臺灣社會對兩岸關系重新審視。
日本軍艦(資料圖)
白皮書明確提出“強化反擊能力”,計劃2027年前部署1000枚“戰(zhàn)斧”巡航導彈,研發(fā)第六代戰(zhàn)機,并與美國共建“統(tǒng)合作戰(zhàn)司令部”。這種突破“專守防衛(wèi)”的舉動,被視為日本借臺海局勢為擴軍鋪路。2024年日本向菲律賓提供12艘二手巡邏艦,試圖在南海復制“臺海式緊張”,形成對華牽制。
美方同步采取行動,2024年10月從阿拉斯加調派24架F-22戰(zhàn)機至日本三澤基地,該基地距臺灣東北部僅600公里。美智庫CSIS發(fā)布報告呼應日方觀點,稱大陸“困臺”手段可切斷臺灣90%的石油進口和70%的糧食運輸,建議美國加強對臺軍售“毒刺”導彈、“海馬斯”火箭炮等游擊裝備,試圖增加統(tǒng)一成本。
針對白皮書涉臺內容,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嚴正指出,日本無權對臺海事務說三道四,借炒作“中國威脅”擴軍備戰(zhàn)的行徑“極具危險性”。國防部發(fā)言人張曉剛強調,解放軍在臺海的一切行動都是對“臺獨”勢力的震懾,任何外部勢力干涉都“必將引發(fā)嚴重后果”。這種“外交亮劍”與實際軍事部署形成呼應,凸顯中方維護主權的決心。
第三種方式本質是“軟硬兼施”。經濟上保留ECFA部分優(yōu)惠政策,避免傷及臺灣民生;軍事上控制行動烈度,2024年所有演習未發(fā)射實彈,但同步展示“區(qū)域拒止”能力——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可在8分鐘內覆蓋臺島關鍵目標,山東艦航母編隊每月一次繞臺巡航,形成“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威懾矩陣。
《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tǒng)一事業(yè)》白皮書已明確“非和平方式”的適用情形,而日常海警巡航、民航客機飛越臺島上空等行動,正通過“民事手段”強化主權宣示。2025年大陸立法將臺灣海峽定義為“內水”,為后續(xù)執(zhí)法行動提供法律支撐,這種“漸進式確權”比軍事打擊更具持續(xù)性和國際接受度。
臺軍內部報告顯示,其60%裝備服役超過30年,F-16V戰(zhàn)機妥善率不足65%,而大陸每年新增40架殲-20、8艘052D驅逐艦。這種軍力代差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大,配合經濟依賴度下降(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從2019年的1100億美元降至2024年的650億美元),讓“臺獨”勢力逐漸喪失博弈資本。正如島內學者謝寒冰所言:“大陸正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臺當局在壓力中逐步接受統(tǒng)一現實?!?/p>
石破茂(資料圖)
繼續(xù)“倚美謀獨”將面臨更嚴厲的“窮臺”措施,2025年大陸可能對臺積電等企業(yè)實施出口管制;若轉向緩和,又需承受綠營內部壓力。目前賴清德當局選擇“硬扛”,2024年軍費增至1500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18%,但這種“以武拒統(tǒng)”的策略,只會加速第三種方式的推進。
日方高估了“灰色地帶”博弈的可控性。其炒作“中國威脅”雖能凝聚國內共識,但過度介入臺海將直接面臨解放軍的反制——東部戰(zhàn)區(qū)已在琉球群島附近劃定“聯(lián)合火力打擊區(qū)”,12式岸艦導彈陣地、三澤基地等均在東風-10A導彈射程內。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風險,考驗著日本決策層的判斷力。
無論外部勢力如何干擾,大陸始終掌握主動權。2025年解放軍“聯(lián)合利劍”演習首次加入“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科目,模擬斷電斷網、港口封鎖、輿論攻心等場景,顯示第三種方式已形成完整作戰(zhàn)體系。正如國防部所言:“中國統(tǒng)一,不會因任何勢力的阻擋而延遲,更不會因外部干涉而改變?!?/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