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國營第150廠領導和職工一起挖溝建廠
1965年12月,廠長黃炳輝、政治部主任姜春芳帶領職工堅桿拉線
1965年8月26日,國營第150廠(現中航工業龍飛)正式拉開了選址建廠的帷幕。根據黨中央關于三線建設“靠山、隱蔽、分散”的六字方針,以及三線新建工廠要實行“小而分”“小而專”,進山、進溝、不占高產田、少占可耕地、不遷居民、便利居民的原則,廠址最終選在距安順市37公里的鎮寧縣苗族布衣族自治縣境內。這里是荒無人煙的大山溝,交通極不方便,當地老百姓稱此地是“豺狼窩”、“鬼門關”,就連他們自己也是望而生畏,輕易不敢前往。
建廠初期,沒有房子住,在廠長黃炳輝的帶領下,職工們暫住在鄉政府一個廢棄的大倉庫里。隨著大批職工和當地民工陸續進廠,大倉庫住不下了,于是工地指揮部決定職工與民工一起動手,蓋起了工棚。簡陋的茅草房,雖然既不擋風也不遮雨,但總算解決了住的問題,起碼有了個晚間睡覺的窩了。
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為基建項目做準備,修路、運石、拉沙、挑三合土、砸石子等。不論是刮風下雨天,還是炎熱的太陽天,大家緊張勞作,毫無怨言。好多職工砸石子時把手弄破了都堅持不下火線,每天勞動10小時以上,為了趕進度,有的人中午吃完飯也不休息,接著干。干完一天活本來就累,又滿身臭汗,真想洗個澡好好睡一覺,可惜連個洗澡的地方也沒有。
1965年12月,柴油發電機運進工地
職工們自己制磚
職工們在砸石子自制建筑材料
為加快建設速度,首先要解決供電的問題,于是工廠購進2臺發電機,準備自己發電,一方面作為生產用電,另一方面也解決職工的生活照明。有了發電機,沒有水也發不出電來。當時正趕上干旱季節,水源地距發電機房又遠,怎么辦?大家動腦筋、想辦法,用人海戰術,人們排成長隊,用臉盆、水桶等工具,一人一人往下傳,一盆一盆往前端,水用完了再接著端。總之,發電不能停下來,有了電就給開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職工們在架設通往工廠主要干道的丁旗橋
緊接著,就要解決設備安裝問題。當時安裝隊還沒有進廠,在廠的職工又都是外行,不懂安裝設備的技術。眼巴巴地看著運到工廠的機床安裝不上,不能使用,大家心里都很著急。這時黃炳輝廠長一聲令下:全廠職工自己動手,創造條件安裝設備,航空人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廠長的一番話,鼓舞了大家的斗志,說干就干,馬上行動起來。大家拆箱的拆箱,打地坑的打地坑,機床到位后,還要裝地腳螺栓、找平衡、灌水泥等。經過這樣幾道工序,一臺設備就算裝完了。別看工序不太多,可對不懂安裝的人來說,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由于廠房面積的限制,設備只能緊著急用的先裝,第一批共安裝了9臺設備,基本做好了開工生產的準備。
開工生產的第一件產品,是飛機前起落架附件減擺器。承擔生產任務的都是老廠過來的有經驗技術熟練的老工人。開始時遇到的問題特別多,工具、量具、刀具不到位,工藝裝備不齊全,從老廠帶來的工藝裝備不是缺這就是少那,給產品加工帶來很多難題。困難再多也要一個一個地解決克服:這是領導對大家提出的要求。一想起為飛機早日上天做貢獻,大家克服困難的信心更足了,干勁更大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年底前終于將產品造出來了。經老廠--國營松陵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沈飛)產品試驗檢查完全合格,給以后的產品加工開了個好頭。
如今的中航工業龍飛,早已從“豺狼窩”變成了現代化航空基地。但老一代航空人的“荒野求生式創業”,成了廠里最傳奇的段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