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的地鐵站臺,曾經擠滿了睡眼惺忪的上班族,如今卻顯得空曠;周末的購物中心,曾經人聲鼎沸的網紅餐廳已不見排隊人群;南方某制造工廠的招工啟事貼了三個月,人事經理搖頭嘆息:“工資加到6500元,還是招不到年輕人?!被氐洁l下老家,村口曬太陽的老人嘟囔著:“年輕人都跑沒影了,連娃娃們的笑聲都少了…”
街上沒人,商場沒人,工廠沒人,就連農村也沒人?人都上哪去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消失的人口去了哪?
1. 跨境流動去國外了
2025年上半年,全國出入境人次達3.33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5.8%。其中外籍人員出入境3805萬人次,同比激增30.2%,而免簽入境的外國人高達1364萬人次,占入境外國人總量的71.2%。中國年輕人奔赴東南亞創業,歐洲游客乘免簽政策涌入云南,人才與游客的雙向流動從未如此頻繁。
2. 向城市群聚集去了
當一線城市放緩腳步,省會城市正成為新的人口磁場。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23個實現常住人口正增長。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持續釋放聚集效應——浙江近年人口增量超200萬,廣東增量達156萬,占全國省際流動量的半壁江山。
3. 農民工返鄉了
農民工流動路徑發生歷史性轉變:2024年跨省流動農民工占比降至38.3%,較十年前下降8.5個百分點。重慶成為典型縮影:這座曾經的勞務輸出大市,2024年迎來超8萬人口凈流入,當地政府順勢推出農民工就近就業計劃,目標三年內每年新增本地就業30萬人。
二、為啥會覺得看到的人少了?
這其實也是新業態的一個出現,如今視頻剪輯、跨境電商等靈活職業,讓人在家里就可以服務客戶。
“在北京掙1.5萬,房租扣掉6000,通勤4小時,不如在成都掙8000活得滋潤。”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計算“時薪性價比” 和 “居住尊嚴指數”。
當一線城市地鐵日均客流突破千萬人次(北京、上海年客運量超30億人次),通勤痛苦正在抵消高薪誘惑。而遠程辦公技術的成熟,讓二線城市白領也能參與全球項目協作。
三、人口空蕩蕩帶來的危機?
1. 老齡化海嘯席卷
經合組織(OECD)最新預警:發達國家因老齡化面臨經濟增長率暴跌40%的風險。中國同樣面臨嚴峻考驗——東北三省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25%,部分縣城養老金發放依賴中央調劑。
2. 區域失衡加劇
清華大學預測顯示:到2050年,北上廣深城鎮化率將接近100%,而涼山州、鶴崗等地農村人口仍將占40%。當北京在集聚情景下人口可達4257萬(較分散情景多1000萬),“一個北京等于三個蘭州”的人口格局正在形成。
3. 技能錯位的困局
廣東某機器人制造廠老板的困惑頗具代表性:“流水線缺工30%,但算法工程師崗位收到200份簡歷?!碑a業升級催生新需求,但勞動力技能轉換需要時間,結構性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借鑒日本經驗:完善彈性退休制度,開發適老就業崗位。若能將55歲以上群體勞動參與率提升10%,相當于新增1000萬勞動力。
城市發展理念正在轉向:“從控制城市規模,轉向提升綜合承載能力”。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陸銘指出關鍵:“未來應發展組團式城市群,讓軌道交通串聯工作與生活圈,北京地鐵的萬人擁擠,其實可以變成半小時通勤的從容”。
空蕩的街道背后,是14億人用腳步書寫的生存智慧:從“擠在一起求生”到“散作星辰生長”。這場靜默遷徙終將帶來更均衡的城鄉圖景——當每個勞動者都能在故鄉與他鄉之間找到理想落點,空蕩之處自會生長出更可持續的繁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