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圍繞著即將到來的《大罷免》(7月26日),臺灣島內輿論聲量爆燈,嘈嘈吵吵,一天又一天。最新的例子:南投是藍營票倉,民進黨差點撬動了藍營的人,同意罷免藍營民意代表的票數竟然有1.2萬票以上。不是民進黨有多能耐,而是國民黨的基本盤已開始松動。藍營民眾已出現投票疲勞,最終借著25%票數門檻的要求勉強過了關(罷免提案不通過)。但國民黨存在的危機不能不正視。藍營大員搞緊急動員,像是在街頭到處吆喝的推銷員,力竭聲嘶,鼓動民眾趕緊出來投“不同意票”。筆者從遠處觀望他們,簡直啼笑皆非。什么“民意保衛戰”?貌似捍衛“民主”,其實藍綠爭斗20多年來藉選票選舉不斷忽悠島內百姓搞口水戰,三天兩頭就開大集會喊口號、所謂選舉工程,流水席般的操作翻來覆去。
筆者認為臺灣的選舉政治狂歡宴已開到荼蘼,民眾現已麻木,失去興趣。攪什么“告急催票行動”這些老套,如今已經失效。臺上的表演者老了,觀眾渴望來點新的,可惜唱戲的老倌們不知道。島內政治現時窘態百出,因為臺上虛火過剩,臺下現實冷漠。藍綠把“大罷免”弄成低質素的謾罵互斗,上躥下跳、喊破喉嚨,好像生死攸關,其實老調重彈,劇情重演、錄影回播,荒唐透頂。
筆者的大膽判斷,7月26日的投票率或會頗低,反映民眾的冷漠情緒;反正誰在臺上都是一個樣。民眾的普遍冷淡,可能會是這場“大罷免”投票鬧劇最發人深省的看點,最終結果(綠營罷免了藍營多少人)反而不重要。
島內政治的殘酷現實是:民眾正在靜靜地等待關鍵一刻的到來。不在沉默中爆炸,就在沉默中滅亡。無論藍綠把“民意”舉得多高,真正衡量政客們分量幾何的,永遠是尋常百姓的人間煙火:他們對生活質素和未來愿景的渴望。政黨政治斗爭再激烈,民眾最終要在《和平統一》和《謀“獨”引戰》兩者之間作出抉擇。
這方面,近日陳之漢的辭鋒直搗黃龍,介文汲的言論橫掃千軍,是兩個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網紅。他們現在正帶動臺灣民眾的輿論風向。館長陳之漢(46歲)早前筆者已經介紹過。他的視頻鋪天蓋地,不用多說。儒將介文汲也許不大為人所知。
介文汲(68歲)1957年臺北出生,父母是從大陸來臺的“外省人”。父親介景新是河南汲縣人,母親李家寶是江蘇漣水人。他們解放前隨國民黨遷臺。介文汲的名字估計和他祖籍有關。他童年在臺灣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舍長大,1977年考入臺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專業,1981年升讀外交研究所。1986年,介文汲(29歲)進入外貿協會展覽處任專員,1989年被派往芝加哥,開始長達13年的海外工作。期間,他曾赴泰國攻讀MBA,1998年在比利時負責聯絡歐盟事務,并先后在日內瓦及布魯塞爾深造,獲國際關系碩士學位。
介文汲2002年(45歲)回臺灣負責對外事務,后被派駐美國負責文化交流。2008至2016(馬英九的8年間),他轉向世界經貿領域,期間被派駐新西蘭負責聯絡工作。
2016年民進黨重又上臺。介文汲因不滿臺灣政壇“綠化”,被蔡英文邊緣化后,轉型為政論家,以理性客觀的風格,品評臺海及國際時事,與島內“臺獨”民粹化的言論形成鮮明對比。
介文汲代表理性聲音,在臺灣政論節目娛樂化、民粹化和媚俗化的背景下,他以“清流”形象堅持在專業框架內分析問題,反對反智言論、反對兩岸對立。
介文汲有深厚的中華文化認同,豐富的國際政經閱歷,寬宏的復合專業背景;筆者認為他具有儒將之風,客觀理性冷靜,超越黨派立場,深受識者歡迎。賴清德上臺后過去14個月的倒行逆施,被介文汲嚴厲批評。他兼具公共行政和國際關系專業訓練,熟悉國際組織運作,精通地緣政治本質,人脈關系深耕密植;以其學者風度、個性溫厚、反應敏銳,凸顯其在實務中的專業素養與人格魅力。
介文汲長期關注兩岸關系,支持兩岸統一,認為是歷史大勢,具有文化歷史和現實發展的多重必然性,對當前臺灣政治生態被外部勢力滲和的現狀,有獨到見解。
介文汲強調兩岸有“同宗同源、同文同種、血濃于水”的文化和宗族同一性,指出臺灣沒有“臺獨”的可能,兩岸統一是必然趨勢,是臺灣發展的務實選擇。他主張島內民眾應樹立兩岸統一的意識,要認識到統一才是臺灣實現更大發展的必由之路。他指出“臺獨”是一種非理性的錯誤愚蠢選擇,結果必定是死路一條。他又認為當前島內缺乏推動統一的“有魄力、有膽識的政治家”;綠營民眾被臺獨分裂勢力和境外反華勢力裹挾,藍營民眾被利益集團羈靡因此不獨不武不敢統;指望臺灣政客推動兩岸統一不切實際。這真是一語中的,筆者百分百贊成。
介文汲強調需要在臺灣民間多做文章,讓島內民眾清晰認識到統一的好處。經濟體量上兩岸一旦形成共同市場、臺灣經濟將迎來大爆發。身份認同方面,臺灣民眾可填補家國情懷的缺失,做個勇敢中國人。因此,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是臺灣人的時代使命;他呼吁臺灣民眾堅決反對“臺獨”,確保兩岸和平穩定,走上兩岸統一的正路。
介文汲的真知灼見出現在幾天前的視頻,值得轉述。他認為:《臺灣要走在康莊大道上,不只是兩岸和平、還要往統一的路上走。中國的歷史就是分久必合。臺灣宣布“獨立”唯一的法律效果就是臺灣人永久放棄對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做中國人的權利。那是最愚蠢的行為,把祖先留給臺灣人的龐大遺產正式放棄,只想著臺灣3.6萬平方公里的地方。中國現正走在恢復到漢唐盛世的大道上。我們讀圣賢書、繼承中華文化、流著中國人的血液。我們要有一個宏遠的志向。我們腦袋裝的是中國文化的價值。我們要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去承接、去積極參與。這樣臺灣人就不會天天“小確幸”,老是想著親美祟日哈韓;那是非常畸形的一種社會現象。所以臺灣要走上康莊大道,不只是兩岸和平,更要繼續往統一的方向走,以務實的態度,讓大陸和臺灣兩邊加起來―加一大于二,這才是臺灣人應該有的時代使命。兩岸統一是必然的,要看到歷史潮流》。壯哉斯言,應該點贊。
筆者認為,藍營之內有人提出促進兩岸統一(而不是“不統不獨不武”),是從洪秀柱2016年3月當選國民黨主席開始。她是國民黨歷史上首位女性黨主席。接力的是韓國瑜,2018年11月當選高雄市市長(擊敗了對手民進黨的陳其邁)。他在全臺范圍掀起了一股被稱為“韓流”的政治現象。筆者當年親歷其境,認為他的勝選,和他競選時以文章的《古月照今塵》作為主打歌曲有莫大關系。歌詞中“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一句,集中體現了臺灣民眾對中國歷史盛世的追憶與復興的愿景。歌詞是這樣的:
一部春秋史,千年孤臣淚。成敗難長久,興亡在轉瞬間。總在茶余后,供予后人說。多少辛酸話因果?百戰舊河山,古來功難全,江山幾局殘,荒城重拾何年?文章寫不盡,悠悠滄桑史,悲歡歲月盡無情。長江長千里,黃河水不停。江山依舊,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塵。莫負古圣賢,效歷朝英雄,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期望有更多的臺灣民眾盡快覺醒,懷抱著好像陳之漢和介文汲這樣的民族觀、統一觀、大格局和大視野。民心契合,時不我待,其實只在一念之轉,一步走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