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東南亞地區的對美貿易博弈,竟然變成了一場你追我趕的優惠爭奪戰。
繼越南率先敲定“互利互降”的新關稅安排之后,不到一個月,特朗普親自宣布——又一國上榜,這回待遇更優,話音一落,全球市場嘩然。
起步于越南,布局東南亞
美方這步棋,外界一開始還沒反應過來,甚至有分析說這只是特朗普“臨時救火”。但真正熟悉美方貿易布局的,都知道這場“東南亞試水”,背后絕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場非常有預謀、有節奏的外交攻勢。
為什么第一站選的是越南?一方面當然是越南這幾年對美出口量猛增,已經成了美國服裝、家具、機械設備的重要進口國。另一方面,越南與中國接壤,曾經很多企業就是“中轉”在這里,目的是規避中美關稅沖突。這一點早被美方盯上。
美國其實是在用這個協議“掐住源頭”。越南若答應“強化出口原產地核查”,那就等于幫美方過濾掉了大量“轉運出口”的灰色空間,間接打擊了區域內靠套利生存的廠商。這就是“既讓你吃肉,也讓你出力”的玩法。
再從越南角度看,他們為什么愿意出這個力?說白了,是他們沒得選。2018年起,美國訂單大量從中國轉向越南,帶來快速增長。但越南知道這只是“替代紅利”,不穩定、不持久。如果再遇到國際政策波動,經濟將承受巨大壓力。
與其被動接受未來某次“關稅回擊”,不如現在主動跟進談判,爭取相對有利的規則落地。哪怕先吃點虧、先交點稅,但只要能保住穩定通道,企業愿意出這個錢。更何況,只要美國認定你“守規矩”,將來一旦進一步開放配額,越南就是第一順位。
所以表面看是美越談判,實則是一場利益換穩定、規則換資格的戰略協調。而美方也借此測試東南亞的“妥協意愿”。第一份協議,就是試金石,也是開局信號。
但越南這份“測試協議”,沒有嚇住別人,反而刺激了某個老對手的加速跟進。
更優協議攪動區域格局
印尼,顯然早已做好準備。
協議發布當天,印尼總統辦公室迅速發表聲明稱“這是區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但細看協議內容,人們才驚覺:這份協議比越南版本更優,而且條款更清晰。
首先是關稅水平,直接降到了19%。比越南20%低一點,但意義不同凡響。美方釋放的不是“給你便宜”,而是“你比別人更可信”的信號。這種“政治背書式”優惠,在當前多邊信任體系受挫的背景下,堪稱貴重。
其次是訂單內容。印尼承諾三年內采購15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和天然氣,這不是隨口喊喊的數字。以印尼的體量,要完成這筆采購,意味著它必須重組進口結構,改變多年依賴東亞和中東的能源路徑,轉而接受美國貨。這種轉向本身就是一種表態。
不僅如此,印尼還附加了一項特殊條款:向美方采購50架波音客機。這筆訂單不止是商業行為,背后其實是印尼國家航空戰略的調整信號。此前印尼曾多次與空客、俄羅斯談合作,但這次選擇波音,無疑是向美方釋放政治友好。
為什么印尼愿意“下本錢”?因為它清楚,美國現在不是在搞傳統貿易,而是在尋找“戰略合作樣板”。誰愿意第一個站出來,就能搶到這波紅利先機。印尼愿意賭,也有資本賭。
要知道,印尼有2.7億人口,是整個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市場潛力巨大,制造產業也在加速升級。這幾年它一直希望能從“初級原料國”轉型為“工業整合國”,但苦于缺乏出口支點。美國此時拋來橄欖枝,正好滿足印尼“借力打力”的戰略企圖。
而印尼簽完這份協議之后,最受沖擊的,恰恰是越南。
本來越南是“第一協議方”,以為能搶到先發紅利,結果兩周后就被對手“彎道超車”,待遇還更優。這讓越南國內不少媒體開始質疑當初協議談判的底線問題,一些出口企業甚至呼吁政府“要求再談”。
而其他國家也紛紛觀望。
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紛紛表態“希望加強對美合作”,其實背后都是一個意思:別讓我掉隊。特別是馬來西亞,其國內剛出臺新版投資法案,正是為了吸引美資項目。而泰國則已經啟動與美方的技術合作對接計劃,準備接下“下一份協議”。
短短一個月,美國主導下的“區域協議賽跑”已然成型。
博弈升溫,東南亞走向分裂邊緣
印尼簽完協議后,整個東南亞進入一種微妙的狀態。
誰也不想認輸,但誰也不敢貿然出手。馬來西亞開始召開內部會議,商討是否應主動出擊,重啟與美方中斷數年的雙邊協議談判。菲律賓方面則試圖利用原有的軍事同盟關系向美國施壓,希望在關稅談判中拿到“非貿易”加分項。而泰國——這個傳統的汽車出口強國,也在快速評估“若向美國妥協,會不會丟掉對中國的地緣優勢”。
越南最為焦灼。它本來是“領跑者”,現在卻成了“示范樣板”。印尼待遇更優,把越南原本搶下的先機直接壓掉了。輿論質疑聲不斷,有聲音甚至稱“簽這份協議是虧本買賣”。但越南政府明白,錯不在談判,而在被人搶跑。
這種心理差,正在裂解原本相對一致的東盟格局。
以前,大家在對外談判中,會盡量保持默契,不搶話,不拆臺。而現在,不再講“合作”,都在算“得失”。誰先簽,誰搶出口;誰談慢,誰就被邊緣。區域一體化剛剛有點苗頭,就被這種節奏打亂了。
貿易上分裂只是第一步,地緣政策的倒向也開始露出端倪。
印尼主動表示將在“印太區域戰略”中扮演積極角色,愿意與美國在軍事、數字經濟、港口開發等領域深化合作。這個聲明不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開始觸動戰略神經。對美國來說,這是巨大利好;但對其他國家來說,卻是壓力倍增。
美國看得清楚,也樂見其成。它不想一次談成一個東盟版協議,那樣成本高、周期長。它更愿意“各個擊破”——你要談,我就給你一個專屬待遇,但你得答應我的結構條件。于是,談判不再平等,而是變成了“競標”,變成了誰愿意更讓利,誰就能早點拿資格。
這個策略,高效但也危險。一旦持續下去,區域內的產業鏈可能被徹底打亂。
印尼拿到協議后,已有多個越南、泰國的出口企業計劃遷往雅加達或泗水。一些物流企業也開始測試從印尼港口出口美國的路線。資金、訂單、人力開始流動,下一步就是政策傾斜和配套產業轉移。
長此以往,東盟原本互補的模式就可能變成內部競爭,甚至形成“協議優先國家”和“待定國家”的兩極分化。一邊是加速對接美方市場的國家,另一邊是仍希望平衡中美、維持自由貿易節奏的國家。中間地帶,將越來越模糊。
特朗普算盤打得響,后果卻不好收場
對于特朗普來說,這一切都是精心謀劃的一環。
他的邏輯很清楚:現在美國國內經濟復蘇艱難,通脹高企,制造業呼吁不斷,必須找到一個“出口故事”來講。而“關稅換通道”的協議,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通過簽署一系列“看似雙贏”的貿易安排,美國出口企業獲得了訂單,農產品和能源公司找到了出海口,航空產業的庫存也能清掉。而選民看到的是“總統談判換來紅利”,信心自然上漲。
更重要的是,這類協議不需要復雜立法程序,也不用經過國會漫長審批。作為總統,特朗普可以直接推動執行,還能在公開場合不斷重復“我為國家簽了好協議”,從而拉抬支持率。
但這種打法,也有后患。
首先是執行難題。協議里寫的都是數字和承諾,落實起來卻千頭萬緒。印尼承諾150億美元采購,那資金怎么撥?運輸如何安排?原有的采購體系要不要調整?企業配套夠不夠?政府預算誰來兜底?一環扣一環,稍有偏差就可能卡殼。
其次是重復效應。一份協議讓你受益,別人自然會要求同等待遇。如果美國繼續簽下去,馬來、菲律賓、泰國也拿到“特惠”,那最早簽的越南、印尼還有什么優勢?會不會反過來要求“再談一次”?這就變成了“優惠通貨膨脹”,削弱政策效力。
而更大的問題在于,這種“單邊定制式協議”,從本質上破壞了全球貿易的多邊結構。WTO規則本來是為了讓所有國家有一個統一、公平的平臺;現在美國繞過多邊,直接簽小圈子協議,等于在拆規則、立山頭。
一旦這種模式成為主流,不只是東南亞,連歐洲、拉美、非洲國家都會被迫加入這場“簽協議保市場”的游戲。結果很可能是,全球貿易體系更加碎片化,信任體系被稀釋,任何摩擦都可能激化為博弈甚至沖突。
這不是虛擬的危機,而是切切實實可能發生的后果。特朗普能短期得利,能讓企業、選民滿意,但中長期全球產業鏈的不穩定風險,將對各方形成巨大壓力。
他算盤打得響,但未來能不能收得住場,誰都說不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