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美國大滿貫剛落幕,鏡頭還沒從球場切走,國乒這幫主力已經飛回北京,時間線一擺,7月16日凌晨剛落地,倒時差都來不及,7月18日又得“全員拉滿參加中國郵政的贊助活動,外加再過幾天,7月25日乒超聯賽第二階段就得開打,你說巧不巧,這節奏,換誰都得喘口氣吧,可現實就是沒得喘,比賽、路途、活動連軸轉,別說歇著,睡個囫圇覺都難,累不累,真不夸張,連球迷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子疲憊。
咱們先別急著喊“勞模精神,畢竟國乒這批主力,基本是世界乒壇的天花板,王楚欽、孫穎莎這些名字,放眼全球都得豎大拇指,可你要說他們的賽程安排,屬實夠硬核,剛打完跨洋大賽,身體時差還沒緩過來,馬上又是贊助活動和聯賽雙重夾擊,這種頻率,讓人不自覺想起一句老話:鐵人也得有個喘息的間隙吧。
球迷看比賽當然開心,誰會嫌自家隊伍出場少呢,可站在運動員的角度,連續作戰的高強度,其實已經接近極限,別的不說,光是旅途折騰和倒時差這兩道關,就能把人搞得七葷八素,尤其美國回來,十幾個小時飛機,落地還要面對媒體、球迷、家庭各種角色切換,然后再被拉去商業活動,誰的精力能頂住,真得是超人了。
再說乒超聯賽,雖然外界總覺得國內比賽壓力沒那么大,畢竟是自家聯賽,環境熟、節奏慢,可實際操作起來呢,誰都不想掉鏈子,尤其是王楚欽、孫穎莎這種“一哥一姐,帶隊身份,壓力比單純參賽還大,每場球都得拼到底,誰也不敢“擺爛,一是怕影響個人狀態,二是怕被網友“對噴,畢竟網絡時代,輿論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其實這樣的賽程安排,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國乒的“壓榨模式早有前科,前幾年馬龍、許昕等老將也經常吐槽,連軸作戰容易積累傷病,恢復時間不夠,狀態起伏就大,長遠來看,對運動員職業生涯影響不小,只不過現在奧運周期臨近,各種積分、排名、贊助壓力加碼,隊員們想喘口氣都難,哪怕身體疲憊,心理上也得強撐著,不能有一點掉隊的跡象。
你說這種高強度是不是必要,其實很難有標準答案,競技體育本來就殘酷,球員高曝光高收入,背后付出的辛苦外人未必看得見,可真要把人當“永動機使,也不現實,哪怕是國乒這群“王者,身體和心理的極限也不是無底洞,最近幾年,國際大賽密集,國內外聯賽、商業活動、國家隊合練、媒體任務無縫銜接,運動員能堅持下來,已經很不容易了,有人說體育精神就是“扛住一切,但事實是,一味壓榨只會讓人更容易崩盤。
當然,有爭議就有討論,有人覺得運動員本來就該吃苦,沒什么好抱怨的,可你真要細品,王楚欽、孫穎莎這些主力,能扛到現在,絕不是靠“雞血支撐,而是專業的自律和極限的意志力,甚至說,有時候“擺爛一下反而是自我保護,畢竟人不是機器,哪怕是“巨無霸國乒,也得有彈性空間,不然一旦有傷病,損失的可不只是個人,整個隊伍的士氣和成績都得受牽連。
再往后看,乒超聯賽一結束,橫濱冠軍賽、歐洲大滿貫賽排著隊等著,國內外賽事無縫銜接,商業活動穿插其間,運動員的休息時間幾乎都被擠干了,這種“高壓鍋模式,說不定哪天就真頂不住了,歷史上也不是沒出現過因過度疲勞導致狀態下滑甚至退役的例子,所以說,適度調配和科學安排,才是長久之計。
問題來了,怎么平衡比賽、商業活動和運動員健康,這不是一句“堅持能解決的,管理層和贊助商都得有點前瞻性,不能只盯著曝光和收益,運動員的身體才是隊伍的底牌,別等主力們真“擺爛了才后悔,到時候想挽回都來不及。
國乒這幫主力確實太辛苦了,賽程密集到“喘不過氣,一邊是球迷的期待和輿論的推波助瀾,一邊是商業價值和成績壓力的雙重夾擊,運動員只能咬牙堅持,偶爾“擺爛一下其實也可以理解,只希望管理層和各方能多點人性化,不要讓冠軍們在疲勞和傷病中無謂消耗,畢竟常勝將軍也是血肉之軀,該有的休息和調整不能省,這樣才能讓中國乒乓球一直穩在世界頂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