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有民歌,民歌描述天氣。關于盛夏節氣變化的《夏九九歌》是這樣的: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飲水甜加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頭戴黃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一種炭,可作取暖燃料)。
拭汗如出浴的七月,往往是“小暑交大暑,熱來無鉆處”。遙想沒有空調的過去,人們除了扇子不離手,還能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1946年的老報紙上,記者在《上海點滴》里記錄當時的夏天:
“天氣酷熱,深夜三時后馬路邊尚有人乘涼。雄巍之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下,滿臥男女老幼,多赤膊搖扇,高談闊論,亦頗逍遙。”“夜晚十二時后,乘三輪車兜風已風行一時,車夫因涼快及馬路空曠,容易飛駛,定價亦不太貴。”“汽車階級,夜晚多駛車至黃浦江邊享受海風,惜浦江中滿是兵艦,涼風亦為兵艦所阻擋。”
1
上海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和濕潤,但每年夏天長達100天左右,尤其7月最熱。
老上海人很早就意識到,近水樓臺,或可更親近風涼。
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河口和杭州灣之間的上海,江河、湖泊等水域總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7公里。全市范圍內,黃浦江及其支流吳淞江、蕰藻浜、大治河、淀浦河、油墩港、川楊河、金匯港、龍華港、楊樹浦港等組成黃浦江水系,真正是一個臨水而生的城市。
早在20世紀初,上海就有了內河游覽客運。起先,是“達官貴人雇用手搖木船、腳劃船,或游覽浦江,或赴市郊佘山、松江等地游覽。時以浦江游覽最為多見,游船均為木船,以劃子、舢板、無錫絲網船為主”。據記載,當時的劃子、舢板上,一般僅備茶幾、椅凳等極為簡單的物具,無錫絲網船則設有艙房,裝飾也較為華麗。
“夏令時節,一些巨門豪紳飯飽酒酣之余,扶香攜玉包租一船,優哉游哉泛舟江上乘涼兜風。也不乏外國水手、水兵、浪人在水上尋歡作樂。”
1931年,上海官方正式創辦浦江游覽,由上海市輪渡管理處(上海市輪渡公司前身)經營管理。是年7、8月間,輪渡管理處專門組織一部分渡輪,或包租或自攬游客,開辦浦江乘涼夜班業務。
自乘涼夜班業務開辦后,游客趨之若鶩,每逢周末晚上“常須數輪同時開行,其盛況可以概見”。乘涼夜班船艙位寬大,并隨船出售各種飲料,“且有無線電音樂助興,有時兼放電影”。
1936年,浦江乘涼夜班的始發地點為北京東路外灘的“水上飯店”,游船行至吳淞掉頭返回。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陷于日偽后,浦江乘涼夜班即告停止。直到上海解放后,1953年夏,輪渡部門恢復了乘涼夜班。(《上海內河航運志》)
2
在浦江上坐船夜游,可偶爾為之,但不能夜夜如此。
老上海民居多半為傳統的石庫門建筑,居住面積狹小。上海市中心的老房內,十來個平方米內住上三四代人是常態。煤衛合用,意味著洗臉洗澡等日常用水都受限。
夏季,每到太陽西下,人們便在家門口澆上幾盆水,然后搬出竹凳、躺椅到有風的過道消夏,在弄堂里吃飯、聊天,或是打牌、下棋。
昔日上海街頭的夏日,人們只能在戶外乘涼。崔益軍 攝
那個時候,不光是居民區的夾縫里,在弄堂口、草坪上,甚至高樓下,乃至外灘外白渡橋邊上及上海大廈、浦江飯店門口的上街沿,隨處可見躺臥的居民。這些都是等著下半夜江風吹來能帶來一些涼爽的人。
久而久之,這樣的乘涼也成為申城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許多趣事發生在乘涼的弄堂里,許多靈感也迸發于溫熱的暑氣中。
1992年,歌手李香蘭重返她的成名地上海拍攝電視紀錄片,在花園飯店見到了85歲的作曲家黎錦光。黎錦光回憶當年創作《夜來香》的過程:那靈感襲來的1944年初夏的一個晚上,他走出房間乘涼,驟然看到前面院里盛開的夜來香,南風送來陣陣香氣,又聽到遠處夜鶯的啼聲,于是提筆創作了這首后來廣為傳唱的歌曲。(《為“上海老歌”正名》)
但更多時候,戶外乘涼的行為有礙觀瞻:“即便在行人熙攘、車流不息的南京路、淮海路等鬧市街區,也時見乘涼人安營扎寨,躺椅、凳子一長溜,使本來擁塞的交通雪上加霜。”“豫園廣場上擺滿了竹榻、躺椅,幾乎將行人通道及商廈大門堵塞,中外游客只得側身穿行于這些路障之間。而且很多乘涼人袒胸露腹,嬉笑打鬧,全無顧忌。旅游勝地有此一景,實在欠雅。”
在街面乘涼時,為爭奪地盤發生口角乃至斗毆,大聲喧嘩吵擾他人,以及隨地亂扔紙屑瓜皮垃圾等現象,都屢禁不止。
1990年,媒體為公交司機發聲,直指乘涼人群對道路交通的妨礙:“公交104路的車隊長抱怨說,司機如今最怕開夜車,不少路段上人滿為患,有的甚至把椅子放在馬路偏中,司機只得東躲西讓,如履薄冰。”“記者也發現與長壽路交接的幾條馬路上,到處坐滿乘涼的居民,10余米寬的馬路竟很難找出空隙。這些路段雖無公交車輛經過,但自行車和貨車卻不得不繞道而行。在曹家渡、鐵路上海站等人口密集地區,乘涼的座椅擺到公交車站的更是屢見不鮮。”
這年8月,由于氣溫飆升,夜間馬路邊納涼人群驟增。在凌晨的皋嵐路立交橋上,居然有不少人夜宿橋面的人行步道上。而車輛在路中疾駛,稍有疏忽,難免釀成大禍。
可是,倘若溽暑蒸人的屋內能待得住,誰又愿意到大馬路上睡覺過夜呢?
3
真正的變化,差不多要到世紀之交才發生。
一份關于上海市民生活狀況的調查顯示,20世紀80年代初期,市民家中的“三大件”是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到了90年代,“三大件”轉變為空調、冰箱和洗衣機。調查中,有40.2%的受訪者表示,80年代末和90年代,是家用電器進入家庭最迅速的時期。
《解放日報》上一組橫跨十年的照片,反映了上海市民夏季乘涼的變化:
1988年7月19日,《解放日報》記者崔益軍在新開河附近,拍到烈日酷暑下,人們提著椅子穿過馬路,走到南外灘乘涼的壯觀場景。那幾乎看不到盡頭的納涼人群,其密集程度簡直令人咋舌。
1998年7月19日,同樣的炎熱天氣,記者項建英在南外灘已經幾乎看不到在戶外納涼的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在修葺一新的茶館里,人們吹著空調悠閑消夏。十年間乘涼風景的變化,被直觀地展現在照片中。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電力運轉能力的增強,居民家“爆電表”的情況慢慢減少、消失,電扇、空調也走入千家萬戶,普通人不用為了貪圖涼快,再去商場門口或者地鐵站里蹭空調了。
上海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2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空調118臺,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24臺;到了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空調擁有量達到每百戶189臺,增長60.2%,農村居民家庭空調擁有量也達到了每百戶120臺,足足增長4倍。2007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電費支出379元,比2002年增長40%。空調用電高峰的8月份人均電費支出達到58元,是當年月平均值的1.8倍。
如今的夏夜,人們還是會相約去戶外,或參加夏夜演唱會,或去博物館參觀,或去商場、夜市閑逛。偶爾搖著扇子坐在街邊,更多是為了和友人歡聚,而不再是生活所迫。消夏方式的變化背后,是上海市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原標題:《【海上記憶】那些搖著扇子乘涼的夜晚》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沈軼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