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速度都需要有參照物,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速度,通常都是默認地面為參照物。在我們熟悉的低速世界里,這樣的認知讓一切顯得順理成章 —— 汽車的時速、飛機的巡航速度,都以腳下堅實的大地作為衡量基準。
但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宇宙中最神秘的現象之一 —— 光時,情況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光速也不例外,也是需要參照物的。只不過光速是個不變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對于所有參照物都是不變的,大小為 299792458 米 / 秒。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參考系都是光速的參照物。但從別的意義上說未必如此。
下面我們將分別從經典和現代物理兩方面,深入探究這一顛覆人類認知的科學奧秘。
19 世紀 70 年代,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正沉浸在他對電磁學的深入研究中。當時,電磁學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零散的實驗定律,如庫侖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麥克斯韋憑借著超凡的數學天賦和物理洞察力,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定律進行整合,構建出了一組優美而對稱的方程組 —— 麥克斯韋方程組。在對這組方程組進行數學推導時,一個驚人的發現躍然紙上:電磁波的速度竟然是一個常數。
麥克斯韋深知這個發現的重要性。當時人們對光的本質充滿了好奇,而麥克斯韋根據當時人們對光的認識,結合電磁波與光在傳播特性上的諸多相似之處,大膽預測光就是一種電磁波。這一預測在當時無疑是石破天驚的,它將光的研究納入到了電磁學的范疇,為后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然而,新的問題隨之而來。人們在研究電磁作用時發現,電磁現象會因觀察者所處的參考系不同而表現出差異,電磁作用并不滿足當時被廣泛認可的相對性原理。在經典力學中,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指出,在不同的慣性系中,力學規律保持不變,物體的速度可以通過簡單的速度合成定理進行計算。但對于電磁波來說,在不同慣性系中其傳播速度 C 始終是常數,這明顯違反了經典速度合成定理。這一矛盾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看上去電磁現象的確像與某個絕對參考系有關。
麥克斯韋本人也深受當時絕對時空觀的影響,他認為存在一個絕對的參考系。在他看來,不滿足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正好說明了時空是絕對的,對于光(電磁波)而言存在一個特殊的(絕對靜止)參考系。當時的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中充滿了一種名為 “以太” 的神秘物質,它被視為光傳播的介質,光是 “以太” 介質的波動。在這個特殊參考系中,麥克斯韋方程組取標準形式,光速在各個方向上均以 C 傳播。
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完美和電磁理論的巨大成功,極大地激發了科學家們的探索熱情,直接啟發了人們去做一些相關實驗。1881 年,美國物理學家阿爾伯特?邁克耳孫進行了首次實驗,試圖通過測量地球在 “以太風” 中運動時,光沿不同方向傳播速度的差異來證明 “以太” 的存在。但由于實驗精度等問題,實驗結果并不理想。
1887 年,邁克耳孫與愛德華?莫雷合作,對實驗裝置進行了大幅改進,進行了著名的 “邁克耳孫 - 莫雷干涉實驗”。他們利用精心設計的干涉儀,將一束光分成兩束,讓它們分別沿著相互垂直的方向傳播,然后再使它們相遇產生干涉條紋。如果 “以太” 存在,那么由于地球在 “以太” 中運動,兩束光在不同方向上相對于 “以太” 的速度就會不同,從而導致干涉條紋發生移動。
然而,經過反復精確測量,實驗結果卻令人震驚:在任何慣性系中,光速都是不變的,并沒有觀察到預期的干涉條紋移動,這意味著 “以太” 并不存在。
針對這些實驗結果,眾多科學家試圖利用已有理論進行調和解釋。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安東?洛倫茲提出了洛倫茲變換,通過引入長度收縮和時間膨脹的假設,來解釋光速不變現象,但他并沒有從根本上摒棄絕對時空觀;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也對相對性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觀點,但他們的理論都沒有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只能稱為 “改良”。
1905 年,年僅 26 歲的愛因斯坦,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擔任三級技術員。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憑借著獨特的思維能力和對科學的深刻理解,利用當時現有的材料得出了與所有人不同的結論。愛因斯坦并沒有被傳統的絕對時空觀所束縛,他大膽地提出了兩個全新的原理。
首先,他把光速不變上升為一個基本原理,即真空中的光速在所有慣性參考系中都保持恒定,與光源和觀察者的運動狀態無關。其次,他認為相對性原理應該是一個普遍性的原理,不應只適用于力學,也應該適用于電磁力學等所有物理現象。于是,他將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加以推廣,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然后,愛因斯坦將這兩個原理相結合,創立了狹義相對論。
從表面上看,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似乎是相互抵觸的。這是因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是個不精確的不完善的相對性,它一直沒有擺脫絕對時空觀的控制或者說利用。說到底它只是一個空間相對性原理,而沒有考慮時間的相對性,因此它才不適用于電磁作用方面。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在火車上有一個人向車頭方向發射一束光。按照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站在地面上的觀察者會認為光的速度是光速 C 加上火車的速度,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無論是火車上的觀察者還是地面上的觀察者,測量到的光速都是 C。
時空的相對性與運動速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低速時,時間的相對性并不明顯,因此伽利略相對性原理還是正確的,經典力學能夠很好地描述物體的運動。但當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就會變得十分顯著。愛因斯坦通過狹義相對論的公式揭示了這種關系,如時間膨脹公式。
如果考慮上時間的相對性,相對性原理就完全適用于電磁作用。光速不變原理正是時間和空間都具有相對性的結果,因而也否定了絕對時空觀,否定了絕對靜止參考系的存在。反過來也可以講,正是由于光速不變原理的存在,才使時空的相對性體現出來。
由此可見,光速和時空有著深刻的本質聯系,光速是時空的屬性。相對于不同的參考系時空是不同的,但光速對于任何參考系卻是相同的,這不但說明光的傳播不需要特殊的絕對靜止的介質或任何別的介質,而且光速的大小也不相對于特殊的絕對靜止的參照物或任何別的參照物。
光只和時空聯系在一起,同一束光的速度在不同參考系的不變如同同一個時空在不同參考系的不同,正因為時空的相對不同,才使得光速不變。所以如果非要說光的傳播介質是什么?那就是相對的時空。如果非要說光速的參照物是誰?那就是相對的時空。
最后,由于光速問題的復雜性,除了時空,不但沒有任何東西能做光速的參照物,反過來光速也不會做任何東西的參照物。那些認為人相對于光是光速的想法是要不得的,因為這完全違背了狹義相對論中光速不變和時空相對性的基本原理。
光速問題的研究歷程,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不斷深化的一個縮影。從最初對 “以太” 的執著追尋,到狹義相對論的革命性突破,科學家們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斷挑戰傳統思維,突破認知邊界。
時至今日,光速不變原理依然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它不僅深刻影響了理論物理的發展,也在實際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全球定位系統(GPS)就必須考慮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帶來的時間膨脹效應,才能實現精準定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相信人類對光速以及時空本質的認識還將繼續深入,揭開更多宇宙的奧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