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解禁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釋放了緩和關系的明確信號。還沒好沒幾天呢,日本就開始搞事情了。
中方罕見發如此大火,向日方提嚴正交涉,或許真應該讓石破茂來北京一趟!
7月15日,日本政府公布了2025年版《防衛白皮書》,再次把中國定義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
不但繼續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還對臺灣問題大放厥詞,誣稱中方“試圖以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
這已經不是一份報告,算是一份戰書了。
字里行間透著一股不加掩飾的敵意,把中國定義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這種調門,連當年把“美國優先”掛在嘴邊的特朗普政府,都不敢說的如此露骨。
它把中國在自家海域的正常活動,描繪成一種“武力改變現狀”的威脅。東海、南海、臺海,凡是中國維護主權的地方,都被它點名指責。
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白皮書更是肆無忌憚,老調重彈“臺灣有事”,把破壞地區穩定的帽子,硬生生扣在中國頭上。
這是因為日本現在越來越擔心臺海局勢真發生變化,自己會“被動卷入”,所以它不斷渲染所謂“非戰爭但不和平”的中方手段,比如軍演、經濟施壓之類的,但這些內容根本站不住腳。
而日本這一次動作頻頻,背后一個很直接的目的就是為增加軍費、擴張軍力做輿論準備。
但它最大的問題在于,不該拿中國當借口。
日本的做法這無異于公開挑戰“一個中國”的底線,也是對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公然踐踏。北京怒斥其“顛倒黑白”,絕非外交辭令,而是忍無可忍。
日本為什么要如此歇斯底里地挑釁?答案,藏在他自己的算盤里。
這份白皮書,首先是演給日本人自己看的。它需要一個足夠大的外部威脅,才能讓國內民眾相信,掙脫“和平憲法”這副舊鎖鏈是多么必要。
渲染“中國威脅論”,就是為了給軍費暴漲、軍備擴張找一個完美的借口,堵住國內和平主義者的嘴,讓自衛隊的“正常化”顯得理所當然。
這就像一個想買跑車卻囊中羞澀的人,非要說鄰居天天在家磨刀,自己不買輛快車就跑不掉。理由是假的,想擴軍的心是真的。
除了軍事上的野心,經濟上的窘迫和心態上的失衡,更是這把火的助燃劑。
日本的經濟,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神話。堆積如山的國債,死氣沉沉的消費市場,讓整個國家像一艘冒著黑煙的輪船,艱難航行。
讓日本雪上加霜的是,它最信賴的盟友美國,也在用高額關稅敲打它的汽車產業。
內外交困之下,制造一個外部敵人,就成了轉移國內視線、凝聚保守勢力的萬能解藥。
更深層的,是種被中國“火箭式”崛起甩在身后的巨大焦慮。一些政客甚至妄想通過攪動臺海局勢來牽制中國,比如那個叫囂“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古屋圭司。
甚至,日本還專門成立了“統合作戰司令部”,明面上說是為了應對災害,暗地里誰都清楚,它瞄準的就是所謂的“臺灣突發事態”。
最諷刺的一幕,就發生在這份白皮書出爐前半個月。北京剛剛解禁了部分日本水產品的進口,釋放出緩和關系的明確善意。結果,等來的不是握手,而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這種行為,讓剛剛上任的首相石破茂顯得極其尷尬。他一邊說著希望發展“友好關系”,一邊卻縱容內閣拋出這樣一份敵意滿滿的文件。
這種相互矛盾的操作,讓外界不禁要問:石破茂的笑臉和白皮書的拳頭,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日本?
或許,連日本自己都深陷矛盾。它在特朗普時代嘗盡了被盟友背刺的滋味,開始懷疑關鍵時刻美國是否靠得住。但面對中國,他又放不下身段,選擇了最愚蠢的對抗。
日本現在的經濟狀況,用“慘淡”形容都算客氣的。其年度GDP,甚至可能要被美國一個加州超越。
日本這艘船正在慢慢漏水沉沒。
導致這艘船漏水的原因是美國揮舞的關稅大棒,讓它的出口生意叫苦不迭。
以及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非但沒有抱緊這塊壓艙石,反而選擇用謠言和抹黑,親手把它推開。
可以預見,一旦北京采取反制,無論是限制某些關鍵原材料出口,還是收緊市場準入,對本就脆弱的日本經濟而言,都將是無法承受之重。
更別提,日本還要獨自應對能源價格的波動和國內的通貨膨脹。
在這樣的危局中,日本選擇的不是自救,而是去挑釁一個自己根本惹不起的鄰居。這已經不是在玩火,而是在給自己澆汽油。
當一個國家執意要在懸崖邊上跳舞,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看著,看它會不會把自己絆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