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法國外長巴羅站在法國雇主協會的演講臺上,面對歐洲商界領袖拋出尖銳警告:“如果今天歐盟向美國低頭,明天中國就會效仿?!?/strong>
就在之前,歐盟貿易代表剛向華盛頓遞出新方案:只要美國將汽車關稅降至20%,歐盟愿取消對美國汽車的10%關稅。這一被法國斥為“認慫”的舉動,揭開了歐盟內部分裂的序幕。
12日,特朗普宣布將于8月1日對歐盟商品征收30%的全面關稅,威脅“若歐盟反制,美國將再加碼”。歐盟委員會火速回應,一面聲稱“仍致力于談判”,一面亮出籌備已久的反制清單:720億歐元美國商品,涵蓋波音飛機、肯塔基波本威士忌、汽車零件等核心產品。
然而僅隔2天,歐盟談判代表卻悄悄調整立場——主動提出以汽車關稅互減換取喘息空間。
法國外長巴羅的憤怒正源于此。他在演講中直言:“妥協將摧毀歐盟的公信力。若連美國都無法抵抗,中國豈能不順勢施壓?”這一邏輯并非空穴來風。2024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達1982億歐元,而中國近期對電動汽車等領域的產業政策已讓歐洲感到壓力。在法國看來,示弱美國等于向全球釋放“歐盟可被脅迫”的信號。
歐盟的“退讓提案”,實則是德國意志的體現。知情人士透露,德國車企巨頭寶馬、大眾曾密集游說默茨總理,強調“20%關稅是生存底線”。美國市場占德國汽車出口量的20%,若關稅升至30%,整個產業鏈將面臨崩解風險。因此,德國力推“以關稅換關稅”的簡易方案,替代此前復雜的出口抵免機制,以迎合特朗普“討厭復雜”的談判風格。
但法國寸步不讓。法國經濟部長隆巴爾直言:“德國車企在美國有工廠,可規避關稅,但法國沒有!”法國的核心訴求是反擊。動用《反脅迫工具法》,對美國金融、科技等服務領域征稅,直擊其每年1000億美元的對歐服務貿易順差;并擴大反制清單,將農產品、奢侈品納入戰場,打擊美國共和黨票倉。
這場德法拉鋸背后,是歐洲經濟主導權的爭奪。德國要保工業命脈,法國要護戰略自主,而歐盟委員會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法國的所謂“中國效仿論”,不過是拿中國當作擋箭牌,是西方政客離開中國就不會說話的體現,同時也折射出歐洲對國際規則崩塌的焦慮。
美國單邊主義與新興經濟體產業政策的雙重擠壓,正將歐盟推向“三明治夾心層”。首先美國企圖用關稅重塑貿易規則,迫使盟友接受“美國優先”;而中國則以新能源、半導體等產業政策擴大全球份額;歐盟若妥協美國,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其他國家或借機提高對歐壁壘,甚至效仿美國“極限施壓”手段。
距離特朗普的關稅大限僅剩2周,3條路徑逐漸清晰:一是德國路線勝出,歐盟接受20%汽車關稅,換取美國暫緩30%全面關稅,但法國可能動用“否決權”阻撓協議;二是法國路線反擊,歐盟啟動服務貿易制裁,但可能招致美國對醫藥、半導體等關鍵領域追加報復;三是破裂與僵持,談判崩盤后,歐盟先對210億美國商品征稅,再逐步啟動720億清單,全球供應鏈陷入混亂。
無論哪種結局,歐盟都已陷入戰略困境:妥協則權威掃地,強硬則經濟失血。當巴羅外長拋出所謂“中國效仿論”時,他真正擔憂的并非“中國真的效仿”,而是霸權邏輯的傳染性。若歐盟向美國低頭,等同于承認“強權即真理”的叢林法則,那其他盟友可能會爭相效仿,同時也會擴大歐盟內部的裂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