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嘉誠的海外港口交易又有新動靜 —— 貝萊德突然放話,說愿意拉中遠集團入伙。這事兒看著是商業并購,其實里子藏著全球航運的權力洗牌。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為啥貝萊德非得求中遠?中遠手里的牌,到底有多硬?
先給不了解背景的朋友補個課: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要賣 43 個海外港口,這些港口分布在全球關鍵節點,從歐洲到拉美都有。之前貝萊德想牽頭并購,但最近突然松口,說歡迎中遠加入財團。這可不是貝萊德大方,而是它心里門兒清 —— 沒有中方國資進場,這交易根本成不了。
但中遠接不接這橄欖枝,就是另一回事了。作為中國航運 “國家隊一哥”,它手里至少有三張牌,每張都能改變棋局。
第一張牌:單干,照樣能拿下。
有人可能會說:43 個港口啊,單靠中遠能吃得下?還真能。中遠是全球第四大航運集團,央企背景,手里的現金流和資源根本不是普通企業能比的。更重要的是,它接港口從來不是只看賬本。
就說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當年快破產了,沒人敢接,中遠接了?,F在呢?成了歐洲第一大港。為啥能盤活?很簡單 —— 中遠自己就是全球第四大集裝箱航運公司,自家的貨輪往那靠,港口能不活嗎?還有南美洲的錢凱港,中遠一手建起來,直接成了南美面向太平洋的第一大港。
這些案例說明啥?中遠接港口,靠的是 “航運 + 港口” 的聯動能力,更靠國家戰略托底。李嘉誠賣港口可能是為了套現,但中遠接盤,看的是 “一帶一路” 的節點價值。這些港口握在手里,中國外貿就能多幾條路,不用被西方卡脖子。
要是中遠單干拿下這 43 個港口,100% 央企控股,背靠中國政府,誰想逼它轉手?難。李嘉誠當年在西方壓力下能低頭,但中遠作為央企,政治站位擺在那,服務國家戰略是第一位的,不可能為了錢隨便賣港口。
第二張牌:組隊,內資財團能把貝萊德擠出去。
中國不缺能打的資本。中遠要是不想單干,拉上中信、招商局這些 “國家隊隊友”,組個超級財團,一樣能從李嘉誠手里買過來。到時候股權全是內資,美國想插手都難 —— 畢竟這 43 個港口沒一個在美國。
有人可能擔心美國施壓?別忘了,這些財團背后是中國經濟實力。中遠、招商局這些企業,平時接的都是 “硬骨頭” 項目,比如在戰亂地區建港口、在虧損節點保航線,靠的就是 “抗壓強”。李嘉誠扛不住的壓力,對這些央企來說,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考驗。
第三張牌:入伙,和貝萊德 “同桌吃飯”?
要是中遠愿意加入貝萊德財團,那就是另一番局面了。貝萊德代表的是美國利益,尤其是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后,美國想重塑制造業,就得控制港口 —— 把全球原料運進來,把美國商品運出去。它盯上俄羅斯礦產、想搶全球航運權,這些港口就是關鍵。
中遠要是入伙,等于和美國 “共掌” 這些港口。到時候地中海航運這類歐洲玩家,大概率會被邊緣化。但這事兒的核心是:憑啥中遠要讓利益?畢竟現在主動權在中遠手里,不是非加入不可。
當然,中遠還有第四個選擇:啥也不做。
就看著李嘉誠把港口攥在手里,貝萊德買不走。只要港口還在香港企業手里,就還算中國資本控制。美國拿不到,中國外貿航線就安全。中遠不用花上千億接盤,還能繼續用這些港口運貨。李嘉誠現在是進退兩難 —— 想賣,沒中遠點頭賣不掉;想留,又怕夜長夢多。
說到底,貝萊德求中遠入伙,不是給好處,是沒辦法。沒有中遠,交易成不了;有了中遠,規則得按中國的來。這 43 個港口的控制權之爭,本質是全球航運話語權的較量 —— 以前西方說了算,現在中國有了說 “不” 的底氣。
最后聊個實在的:你覺得中遠該選哪條路?是單干把港口攥在手里,還是組隊讓內資抱團,或者干脆按兵不動?這背后可不只是生意,是咱們中國外貿能不能 “走得穩、走得遠” 的大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