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吉林梨樹縣,大田玉米長勢喜人,碧綠挺拔。 門杰偉攝
吉林省梨樹縣康平街道八里廟村,大田里的玉米已長到一人多高,綠油油的葉片微微低垂,幼穗苞葉頂端開始伸出花絲。
“這段時間是汛期,得多留意排水溝渠。”梨樹縣康平街道辦事處主任、街道田長鄧顯坤沿著田邊溝渠一路走、一路看,不時俯身撥開灌木叢,仔細查看渠道有沒有損壞淤堵。
“七八月份,正是苞米成穗的關鍵時期。”八里廟村黨支部書記盧偉說。他還是村里的種植大戶,三天兩頭下地,對全村耕地門兒清。
梨樹縣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屬于東北黑土區。2021年,梨樹縣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推行田長制,建立起縣、鄉、村三級田長制體系,356名田長和1028名網格長及工作人員定期開展巡田,讓每一塊黑土地都有了守護人。
“當上田長,可不光是到地里看看就行。耕地保護是大事,整個街道的農田布局、保護建設等情況,都要落實到具體田塊。”鄧顯坤說。在八里廟村,田長制信息公示牌就樹立在田埂邊,責任區域、田長姓名、舉報電話一目了然。
在吉林省梨樹縣八里廟村的農田里,無人機在噴施葉面肥。盧旭冬攝
田長如何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保總量不減少。梨樹縣在推進各類項目建設時,不斷完善耕作層土壤剝離技術規范和管理機制,將剝離的表土就近用于新開墾耕地、劣質耕地改良、土地復墾等,實現“占黑土補黑土”。“土地平整了,農機跑得順暢,種地成本也跟著降了。”鄧顯坤介紹。
保質量不降低。盧偉坦言,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分布田間的水利“毛細血管”,讓大田“呼吸”更暢快。2021年以來,全縣先后新建清淤“四溝四渠”1.7萬公里。2022年、2023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穩定在40億斤以上,這背后離不開水利設施的保障。
梨樹縣玉米豐收圖景。梨樹縣委宣傳部供圖
以秸稈覆蓋免耕、條帶旋耕等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持續提檔升級。
“利用好秸稈,提升地力。”盧偉說,每年秋收后,地里產生大量玉米秸稈,農戶將三成以上的秸稈還田,其余的通過科學離田、糞肥堆漚還田等方式實現綜合利用,“村里不少農戶反映,現在,土壤保肥能力增強了,化肥用得少了。”
“梨樹模式”已實現適宜推廣地塊全覆蓋,達到330萬畝。縣里新建糞肥堆漚點(場)1255個,糞肥還田104萬立方米,節約化肥使用量近0.6萬噸,形成了種養循環,促進了綠色生態發展。田野上,連片的玉米長勢喜人,根系深深扎進黑土地,為新一季豐收汲取養分。
(本文刊發于《人民日報》2025年07月18日第18版,原標題為《吉林梨樹康平街道田長鄧顯坤 保護黑土地》,作者:郁靜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