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長春7月18日電 (記者 馬海燕 石洪宇)記者近日在長春采訪獲悉,截至2024年收購期結束,長春全市累計入庫新糧1116.5萬噸,同比增加19.6萬噸,糧食收購量創近10年新高。
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吉林省主題采訪一行近日走進長春看農業,了解到去年長春全市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840億元;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774元,比5年前增長30%以上;2024年長春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259.9億斤,糧食單產提高到每畝1090.2斤;長春6個產糧縣(市、區)全部進入國家糧食生產百強縣。
長春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盧天恒表示,面對糧食收購市場低迷,糧農售糧意愿不高等多重壓力,長春共派出13個檢查組,維護收購市場秩序以及售糧農民的合法權益;開展整治拖欠糧款問題專項行動,全市共組建13個排查組,排查423戶糧食收儲企業,避免出現新的拖欠糧款問題。
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內的種植基地。中新網記者 石洪宇 攝
同時,長春全面落實糧食質量安全監測,目前共抽檢糧油樣品502批次,確保新收獲糧食和成品糧油質量安全。2021年建立成品糧油儲備以來,長春在承儲企業選定、儲備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加強監管,優化布局,達到了“主城區成品糧油儲備供應量必須保證15天”的要求。
長春還統籌開展糧食品牌建設和產銷對接,推進玉米水稻產業集群建設。借力成都糖酒會、長杭對口合作等平臺,大力推介長春糧食品牌,搭建合作橋梁,累計達成購銷合作約3萬噸。
長春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雪飛表示,長春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22年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開展“黑土糧倉”科技合作,建成1個萬畝級、17個千畝級示范基地,解決了黑土層退化機理等多個問題,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03萬畝,構建起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農田體系。
為了解決黑土地退化問題,打破制約農業綠色發展的瓶頸,吉林省梨樹縣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合作,探索總結出以“秸稈覆蓋、條帶休耕”為主要內容的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梨樹模式”,推廣面積從最初的225畝到2025年超340萬畝,基本實現了適宜區域的全覆蓋,在東北四省區推廣面積超1億畝。
梨樹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展廳。中新網記者 石洪宇 攝
同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農安和公主嶺的兩個無人農場,向人們系統展示著耕、種、管、收各環節無人化作業應用場景。
據介紹,當地玉米加工、大米、生豬、肉牛、肉雞、梅花鹿等多個優勢產業鏈已經形成。2024年長春農業品加工業規上產值達到787.1億元,占全省農產品加工業規上產值的三分之一。(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