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隸書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因此誕生了“清隸”這一專有名詞。揚州八怪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流派,其書法造詣備受推崇,尤其在隸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高鳳翰便是這一群體中擅長隸書的杰出代表之一。
高鳳翰(1683—1749),字西園,號南村、南阜,是山東膠縣的一位著名文人。在他55歲時,由于右手患病無法正常使用,他不得不改用左手書寫,并因此自稱為半亭、老阜、廢道人、尚左生、丁巳殘人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變故反而激發了他的藝術創造力,使他的左手書法獨具特色,甚至因此而受益匪淺。在書法史上,以左手書寫并取得如此高成就的藝術家,首推高鳳翰。如同揚州八怪中的其他成員,高鳳翰不僅擅長詩文、書法,還精通繪畫和篆刻。
有詩曰:“遠望寒煙連曠野,海山秋色共蒼茫。風起鐘石響,潮涌鼓洋狂。昔日險關猶存,秦皇求仙無蹤。馬蹄踏遍,千峰落日黃。”此詩情感激昂,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雖然高鳳翰在“揚州八怪”中的地位并非最顯赫,但其隸書造詣堪稱一流。揚州八怪的書法以彰顯個性著稱,融合了碑刻與帖學的元素,書畫相融,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高鳳翰的隸書正是在這種創新氛圍中應運而生,成為這一流派中的杰出代表。
高鳳翰對古硯情有獨鐘,撰寫了《硯史》一書,收藏的硯臺多達一千多方,并且許多硯臺上都刻有他親自題寫的銘文。這種雕刻技藝不僅提升了硯臺的藝術價值,也使他的書法作品更富于金石韻味。在隸書方面,高鳳翰深入研究了繆篆,并精通秦漢印章藝術,因此他的隸書風格古樸典雅,筆觸蒼勁有力。這幅高鳳翰的隸書詩軸是其代表作之一,書寫了兩首絕句,并用行書簽名,充分展現了他在書法和文學方面的深厚造詣。
“初賦天臺,隱士高標別具才。科名不慕心自明,家學傳承待后來(孫興公綽以《天臺賦》聞名,晚年創作《遂初賦》。其子潛放繼承父志,學識卓然)。鳳凰長鳴久傳頌,眾人仰望云端中。碧梧樹下笙歌起,新生小鳳展翅翔。”題跋寫道:“謹以此詩祝賀德州夫子世兄聯捷之喜。受業門人高鳳翰敬上。”高鳳翰的隸書作品,首要特點是結體古樸奇特,常融入篆書元素。這不僅拓展了隸書字形的表現力,還提升了視覺效果,使整幅作品洋溢著濃厚的古典氣息。
其次,是繪畫技巧的應用。高鳳翰擅長山水、花鳥和人物畫,筆觸多樣且細膩。他巧妙地將這些繪畫元素融入到書法創作中,使他的隸書作品在保持穩重嚴謹的同時,展現出一種飄逸靈動之美,為原本端莊古拙的隸書風格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風格也受到了鄭谷口的影響,即在隸書中自然運用行草書的筆法,增加了筆畫的輕重變化,使線條更顯彈性與節奏感。盡管如此,高鳳翰的作品中仍保留著對漢代碑刻的深刻借鑒。例如,他那既古樸又不失雅致的點畫,顯然受到了《曹全碑》的啟發;而那些方正有力的筆觸,則與《張遷碑》有著不解之緣。
值得一提的是,在簡牘尚未廣泛流行的時代,高鳳翰的隸書筆法和結構已經與漢簡高度相似,風格上也與漢簡有許多相通之處。高鳳翰在唐代楷書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詣。作為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文人,他的館閣體楷書水平自然不俗。在他的傳世作品中,不乏一些小楷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唐代楷書的韻味,還帶有魏晉時期的風采。在考察高鳳翰的隸書時,可以看出其中蘊含著顏真卿書法的厚重與莊重,這表明他在融匯古今、汲取眾長方面具備了非凡的能力。清代書法家伊秉綬是將唐代楷書融入漢代隸書最為成功的代表之一,而高鳳翰在這方面的融合技巧同樣值得稱道。
高鳳翰在隸書創作中展現出的一大特點,是他對字形結構的精準掌控。作為一名畫家,他在書寫時往往能夠游刃有余地把握字形,既不過分張揚,也不失力度。在這幅作品中,他的筆觸十分克制,幾乎每個點畫都恰到好處,達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效果。這樣的結字方式使整件作品顯得平和而深遠,韻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除了隸書之外,高鳳翰在草書和行書方面也有著卓越的成就。他的行草書風格圓潤有力,晚年作品更添了幾分古樸蒼勁之感,這與他深厚的篆書和隸書基礎密不可分。
高鳳翰最為人稱道的作品莫過于《章草書》。詩中寫道:“若無云山之骨,何來金石之心?本是奇偉之士,揮毫間盡顯高潔情操。”這首詩不僅展現了他對個人品格和藝術追求的深刻見解,還生動地體現了他超凡脫俗、剛正不阿的精神風貌,表達了對云山般的風骨和金石般的氣節的向往,讓人由衷敬佩。
欣賞高鳳翰的書法作品,你也許會問,學習書法一定要從楷書學起嗎?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當今學習書法,無論老師、家長還是相關教材,都是這樣講的。卻也有部分人說:學書應遵循漢字的發展過程,即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依次來學。
不可否認,現今除了篆刻、或對文字學有興趣研究的外,深習籀篆隸的人是很少了。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我們書法教育基礎的薄弱。
但又對持此關點的人說:站著說話不腰疼!六體皆會又六體皆精之人少之又少,學習篆隸草任何一體,僅認字而言,相等于要重頭更新一遍所認識的漢字,況還要練習它們之間不甚相關的筆法、結體等?艱辛如此,實非有志者不能為之。
于是有唐楷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更為科學便捷、更為高效的體系學習,即楷、行、草依次的學習順序,猶人之立、行、跑。。。使學書者能盡快入門應用。這與紙張的普及及社會的大量實用需求分不開的,從唐以后歐、褚、顏諸體之能短時間內便迅速普及到西域邊遠地區和日本東南亞等國,且效之逼真。這些實際情形可以證明:有市場就有其合理性!
現今書法逐漸脫離了實用,走向高度美化所謂”藝術”境界,各體間的承襲關系相對弱化。古時的“銘石書”、“行狎書”、“章程書”等體例,甚至秦簡漢牘,皆為今人專門精研之領域。而學書目的性的多樣化,也決定了學書過程的隨意化。
其實今人學習書法是最可由著性子來的,喜愛什么體就學什么體,少了許多條條框框限制。但如要系統地學習和盡快入門并有一定實用性,還是需從楷書入手為要。
(1)楷書可最直觀地通曉筆法。
(2)楷書能最規范地掌握結構。
(3)楷書可最快地形成整齊平正的章法。
所以打好了正楷基礎,是入行及草的最穩妥路徑。也是觸類旁通進入更高級更廣泛學習各種書體的基石。
有許多學書者進入晚年后通常會追求更高古樸拙的金石味,以篆籀隸意去充實筆底之浩氣。這都是學養沉淀后的自然使然。而初學者切勿好高騖遠,不正衣冠何來忘形?老老實實地循序漸進便是捷徑,實踐的經驗如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