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敘利亞局勢再度出現重大變化,敘利亞41個部族完成全面動員,五萬兵力南下挺進,朱拉尼是否正準備攜家帶口撤離?
盡管臨時政府對外宣布與蘇韋達地區的德魯茲族群達成停火協議,并象征性地從大馬士革撤回部分安全部隊,但這種表面“緩和”的姿態并未起到實質作用。
僅僅幾個小時后,敘利亞境內共計41個阿拉伯部族發布聯合動員令,迅速集結起超過五萬人的部族武裝力量,自北向南發起軍事行動,目標直指德魯茲人控制的蘇韋達區域。
此次軍事集結展現出驚人的組織效率與行動速度,多支部族武裝借助原本分散的聯絡系統迅速整合為統一作戰體系,并與部分與HTS(征服陣線)存在密切聯系的武裝派系實現前線匯合。據多方情報顯示,這些武裝力量已經對蘇韋達外圍發起攻擊,并成功掌控該市多個關鍵出入口。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這次軍事行動是在臨時政府明確下達“停戰令”的背景下展開的,這表明敘政府對國內武裝組織的掌控能力正在急劇衰退,尤其在南部地區,中央政府幾乎喪失全部影響力。
本已風雨飄搖的敘臨時政權,如今更陷入領導層空缺的困境,據黎巴嫩“廣場電視臺”報道,臨時政府實際掌權者朱拉尼已于兩天前秘密離開大馬士革,并攜其家人一同撤離。
這一消息目前尚未得到敘政府官方證實,但本報記者從多個部族政治代表處獲得一致反饋,“朱拉尼的出走早已不是秘密”。
該媒體進一步披露,以色列情報機構已將朱拉尼及其國防部長等三名敘高層官員列入暗殺名單,并通過非公開渠道向地區多國釋放相關信號,這意味著臨時政府已被以色列視為直接打擊對象。
更為蹊蹺的是,日前有數十名身份不明的武裝人員突襲進入大馬士革的敘利亞國家廣播電視大樓,并全面接管播控系統,導致電視節目一度中斷,恢復后新聞內容明顯受到外部操控。這一事件引發外界猜測,一場針對敘政權中樞系統的“內部肅清”或“政變”可能正在悄然醞釀。
與此同時,敘利亞南部局勢全面失控之際,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一次公開講話中強調,將繼續堅持“以武力換取和平”的戰略,確保大馬士革以南區域、包括戈蘭高地與德魯茲山區的“非軍事化”狀態。
雖然這一政策措辭強調“和平”,但實質上為以色列頻繁空襲敘境內目標提供了正當性依據。近日以軍持續出動戰機轟炸貝都因武裝據點,雖對外宣稱是“反恐行動”,但分析普遍認為,其真實意圖是通過軍事干預削弱德魯茲人的抵抗能力,并重新塑造戈蘭高地周邊的戰略布局。
對于上述舉措,以色列政府罕見地表示將“保障德魯茲兄弟的安全”,但多數專家指出,這更像是為軍事擴張尋找政治掩護的修辭手段。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作為此次沖突的直接受害者,德魯茲族群正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多年來,他們依托山地地形維持相對獨立的狀態,試圖在敘利亞內戰中保持“自治但不參戰”的中立立場,然而當前局勢的急劇惡化,已徹底打破這一脆弱平衡。
在敘臨時政府撤軍之后,德魯茲人面臨更為復雜的局面:一方面,貝都因武裝不斷侵擾其村落邊緣地帶;另一方面,缺乏統一指揮的德魯茲武裝內部派系林立,部分武裝甚至開始與HTS組織交戰,局部區域已爆發激烈沖突。
更為關鍵的是,德魯茲人原本可以依賴的外部支持力量——如黎巴嫩真主黨與伊朗軍事顧問團隊——目前也因以色列的威懾與地區博弈而陷入戰略收縮,這使得德魯茲人在正面戰場上幾乎處于“無援”狀態。
由此可見,敘利亞正步入新一輪“碎片化”階段,此前是以宗教、民族和派系為主導的地緣割據,如今則演變為以武裝聯軍與部族聯盟為核心的新勢力重組。
然而在這場看不到終點的沖突中,無論是德魯茲族群,還是普通敘利亞民眾,始終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個國家無法長期依靠武裝割據來維持治理結構,當混亂成為常態,當政令無法傳達,當人民不知該信任誰、依靠誰時,國家的存在意義也已名存實亡,你們是否也這樣認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