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對情侶朋友,他們是在婚戀網站上認識的,這兩人對彼此都一見如故,所以很快就戀愛了。
男生叫吳建利(化名),女生叫李玲(化名),三年過去了,兩人感情一直穩定甜蜜,我看見朋友圈里很多人都羨慕他們。
可結婚不到半年,李玲就跟我說她后悔了。
原因很簡單:結婚前她從沒真正了解過吳建利的家庭。
她婆婆控制欲極強,什么事都要插手;公公懶散沒責任心,家里大小事務一概不管;家里甚至還有一個動不動就來借錢的弟弟。
李玲一開始還想忍,后來發現這根本忍不了,這分明就是一場原生家庭的地雷戰,排除了一個,還會有下一個。
她這才明白:戀愛靠的是兩個人的感覺,但婚姻靠的是兩個家庭的融合。婚后有些事情,真不是靠愛就能解決的。
很多人談戀愛的時候,避而不談對方家庭的事,覺得問太多不好,怕對方覺得自己現實。
但婚姻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磨合。你不提前了解清楚,日后吃的苦,全都要自己消化。
以下來說幾件婚前必須了解的事。
了解對方父母的婚姻狀態和相處模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家庭模板理論”:一個人小時候看到怎樣的婚姻關系,長大后往往會潛意識地復制。
比如,如果他的父母從小爭吵不休,他很可能也不懂得如何好好溝通;如果他父親長期對母親冷暴力,他可能也認為男人沉默就是理性。
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父母相處的時候,是彼此尊重,還是一方主導、一方壓抑?
他們處理矛盾時是冷戰、吼叫,還是坐下來溝通?這些細節,決定了未來婚姻生活的基調。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大人們認為自己是出于對孩子的愛而拼命地做了很多事,結果卻把大人和孩子的歡樂全都扼殺了。”
可能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在錯誤的家庭里,學會錯誤的愛。
而如果你沒察覺到對方家庭的錯誤模式,你們很可能會無意識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劇本。
了解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程度
一個家庭最致命的問題,不是窮,不是吵,而是控制。
尤其是那種什么都管、什么都要摻和的父母,一旦你嫁過去或娶進來,就相當于給婚姻多裝了一個“監視器”,而控制開關不在你手上。
你得知道,對方是否有媽寶、巨嬰傾向?是否凡事都要先請示父母?父母對你們未來的生活,比如買房、育兒、花錢,有沒有過多干預?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的研究顯示:
被父母過度控制的孩子,成年后容易缺乏獨立性和主見,在婚姻中也容易夾在中間,誰都不得罪,結果你成了犧牲品。
遠離控制型父母,不是冷血,而是給自己的婚姻留出呼吸空間。
了解家庭對金錢的態度
錢不是婚姻的全部,但處理不好,足以把一段感情逼上絕路。
有些家庭花錢如流水,有些則一毛不拔;有的認為孩子賺錢就該補貼家里,有的則鼓勵獨立自足。
這些價值觀的差異,不提前溝通,婚后肯定起沖突。
舉個例子:你努力攢錢去還房貸,他卻覺得給父母轉點錢也理所應當;
你覺得婚后財產要分清楚,他的父母卻說你們結了婚就是一家人,錢當然是一家人一起花。
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認知差的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金錢腳本”,指的是一個人從小在家庭中對金錢的潛意識觀念,它會直接影響他成年后的財務決策和家庭分配。
你們如果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婚姻生活將充滿經濟戰爭。
了解家族整體的邊界感和人情結構
有些人結了婚才發現,自己不是嫁了一個人,而是嫁進了一個集體宿舍。
親戚來來往往、什么事都要商量,借錢、搭伙、探病、請吃飯,家里天天很多人,你沒有喘息的空間,也沒有說不的權利。
真正聰明的家庭是有邊界感的,關系近,但不越界,人情有,但不泛濫。
如果你發現對方家里特別講大家族情感,凡事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甚至習慣于大鍋飯思維;
那你就要格外小心:你未來可能根本無法為自己做主。
記住婚姻不是幫對方的家族當傭人,而是你們兩個人建立新家庭的開始。
有句諺語說得好,“找女看媽,找男看家。”
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關起門過日子那么簡單,它還牽動著兩邊家庭幾十年的價值觀、人情債、生活習慣、教育理念。
真正負責任的成年人,在奔赴婚姻前,會看清地形、量好風向,再決定是否出發,這不是心機,這是遠見。
愿你擁有愛情的甜,也能看清婚姻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