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江長離
后臺回復“聽課”,聽免費課程
后臺回復“寫作”,加入寫作群
36歲,倆娃媽,辭職帶娃后的某天,我盯著手機里關注了幾年的寫作課,突然跟自己較上了勁:
“難道這輩子就只能把‘作家夢’埋在照顧孩子的瑣碎里?”
從小愛讀書,夢想著寫點什么被人記住;公眾號火的時候想寫推文,抖音興起時想拍視頻寫文案,小紅書爆火時又想寫筆記……
賬號注冊了七八個,草稿箱里的字卻永遠停在“開頭難”。
直到今年嘗試報了湯小小老師的課,才發現困住我的從不是天賦,而是“沒方法”這三個字。
1、卡了幾年的“寫什么”,10分鐘就學會了
以前總覺得“寫東西得有驚天動地的素材”,可我每天圍著孩子轉,哪有那么多“大事件”?
結果老師一句話點醒我:“你自己就是最好的素材庫啊。”
人生里的高光時刻(比如工作中帶領團隊提案)、灰暗時刻(辭職帶娃的不順心)、反常事件,甚至那些“第一次”——第一次來深圳面試、第一次一個人旅行……
原來這些藏在日子里的碎片,都是能寫的東西。
那天聽完課,我對著手機備忘錄敲下了20多個選題:原來不是沒東西寫,是我把“素材”想太復雜了。
2、不知道從哪下筆?搭個框架就像走臺階
以前寫東西總像站在懸崖邊——腦子里一堆想法,卻不知道腳往哪放。
老師教的“框架法”直接治好了我的“下筆難”。
比如寫一件事,最簡單的按照時間順序,先列清楚來龍去脈(比如為什么參加寫作課)、中間說清過程(課程中學到的東西很有用)、結尾說說經過這個事情后的變化和感悟(上課后,用學到的方法寫出文章,很開心)。
這樣一步步列好了提綱,就像給文章搭了個樓梯,順著臺階走,居然也能寫出上千字的完整內容。要知道以前我連30字的朋友圈都要刪三次!
3、原來新媒體根本不需要“文縐縐”
我曾執著于“文筆好”,總有點端著,覺得得用點排比、引用之類的才叫寫作,結果寫出來的東西自己都讀著累。
課上老師甩來一句話:“讀者刷手機時,就想輕松看懂你的話。”
試著把“育兒之路布滿荊棘坎坷讓我深感力不從心”改成“帶娃這兩年,我跟崩潰掰過無數次手腕”。
突然發現,接地氣的話反而更有力量。
讀者用一秒鐘就看懂了,不費力,更容易看下去,也更容易共情。
現在終于信了:寫作哪有那么多“天賦論”?不過是有人摸清了門路,有人還在瞎撞。
原來方法對了,普通人也能寫出讓人愿意讀的文字。
如果你也跟曾經的我一樣,拿著筆卻不知道從哪開始,或許可以試試——先放下“寫不好”的焦慮,找個靠譜的方法,哪怕每天只寫100字呢?
畢竟,誰不是從“敢寫”開始,慢慢走到“會寫”的呢。
作者介紹:
凌江長離,湯小小體驗營學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