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動物都需要雌雄交配才能生育后代,自然界中極少有能單性完成生殖的動物。
所以,同性為什么無法生育后代呢?
孤雌生殖
其實這種只有一個性別就能生殖的行為,在生物學上叫做“孤雌生殖”。既然有這個概念,那么就說明自然界中是存在這種現象的。
(自然界中存在單性生殖的情況)
“孤雌生殖”在動物中很少見,但是植物中卻很常見。
那些能夠完成自花授粉的植物,也就是一株植物上一朵花的雄蕊對自己的雌蕊進行授粉,就符合生物學上的“孤雌生殖”概念。
同時自然界中動物無法“孤雌生殖”也不是絕對的,自然界中其實有不少動物能進行“孤雌生殖”。
比如說新墨西哥鞭尾蜥、鉤盲蛇、蚜蟲等動物。
(能孤雌生殖的新墨西哥鞭尾蜥)
動物“孤雌生殖”的機制,有些像克隆。
大家都知道需要不同性別才能繁殖的動物,都需要一個卵子和一個精子形成受精卵,才能發育成下一代。
在這個過程中,卵子攜帶了雌性一半的基因,精子攜帶了雄性一半的基因。這種只攜帶原體一半基因的生殖細胞,被稱為“單倍體細胞”。
而二者結合形成的受精卵,攜帶了雌性和雄性各自一半的基因,就形成了“二倍體細胞”。
(受精卵概念圖)
能“孤雌生殖”的動物,其卵子直接就是一個“二倍體細胞”。
即這個卵子不是只攜帶了原體一半的基因,而是攜帶了原體幾乎全部的基因。卵子基因少部分和原體基因的不同,主要來源于卵子形成過程中的基因變異。
這種直接就是“二倍體細胞”的卵子,就能在不和精子結合的情況下自行分裂,然后形成胚胎,從而讓這種動物完成“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的動物有很多)
自然界中能夠進行“孤雌生殖”的動物雖然少但并不是沒有,甚至其中包含一些人類看來的“高等動物”。比如說以黑鰭鯊、豹紋鯊為首的部分鯊魚。
總體來說,自然界中動物主要還是以雙性生殖為主,少數動物能“孤雌生殖”。
在植物界中,“孤雌生殖”則顯得更加常見。而在微生物界,連性別的概念都沒有了,基本全是“孤雌生殖”。
(微生物基本全是孤雌生殖)
動物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殖方式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核心原因是“自然選擇”。
不管是需要一公一母才能產下后代也好,“孤雌生殖”也罷,只要能保證自己這個物種延續下去,那就是好的生殖方式。
(能將物種更好的延續下去就是好的生殖方式)
需要不同性別才能生殖,優勢在于基因交換度高,能盡可能保證下一代不存在顯性的基因缺陷。
這其中的重點在于“基因交換”,不同個體的基因不一樣,采用二者一半基因的精子、卵子形成的受精卵,在基因復雜程度上會更高。
對于這一點,在自然界中其實有不少反例。
比如說人類社會中有不少近親結婚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人類各國歷史上的皇室。
(近親結婚是各國皇室的普遍現象)
像日本的天皇家族,歷史上哥哥娶親生姐姐、妹妹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娶自己親生母親、孫女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這就導致了日本天皇家族的個體極易夭折,即使能長大也是很容易出現殘疾、智力障礙等現象。
像日本近代的明治天皇天生瘸腿,裕仁天皇天生脊柱彎曲。
現在日本天皇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秋筱宮悠仁親王,更是疑似有智力障礙,能在高中滿分1000分的考試中考取20分的成績。
(日本天皇第一順位繼承人秋筱宮悠仁親王)
由此可以看出,動物如果用相似的基因產生下一代,那么下一代有生理缺陷的概率極高,那自然很難存活。
“孤雌生殖”的動物在基因表達上已經接近克隆了,其生殖后下一代有生理缺陷的可能性更高。所以自然界中的動物還是以雙性繁殖為主。
植物“孤雌生殖”很普遍,是因為植物要進行“交配”很困難。
(植物的繁殖是被動的)
畢竟植物不能動,只能靠風或昆蟲來幫助自己授粉。那要是植物生長的地方風和昆蟲很少,自己豈不是無法繁殖了?
因為繁殖上的困難,植物也就普遍的采用了“孤雌生殖”。
在微生物層面,微生物繁殖速度太快了,可以靠數量“暴力迭代”。
(微生物靠數量實現基因的高速分化)
即使微生物每次分裂只產生1%的基因變異,那它分裂個幾萬代,也能把自己的基因換一大半了,自然不用擔心后代有基因缺陷的問題。
生物的性別
此外說到雙性生殖,自然界中可不單單只存在公、母兩種性別。
自然界中存在不少多性別生物,通常是一個種群存在雄性、雌性、雌雄同體這三種性別。
當然最特殊的當屬鴨嘴獸,這種動物有5條X染色體和5條Y染色體,理論上能組合出25種不同的性別。
不過在現實中,正常的鴨嘴獸只有兩種性別,分別是雌性(XXXXXXXXXY)和雄性(XYXYXYXYXY)。
(鴨嘴獸理論上有25種性別)
另外在人類社會上其實也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性別。
正常的人類男性,其基因是由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組成的,女性則是兩個X染色體。
但是人類社會中存在具有三條染色體的個體,這些個體通常有三條X染色體(X三體女性綜合征),或有兩條Y染色體和一條X染色體(超雄體綜合征)。
當然,人類這種有特殊數量染色體的個體是意外,正常情況下人類的基因表達還是只有兩種性別的,這也是動物界中的普遍情況。
動物之所以基本只有兩種性別,核心原因是為了保持種群的穩定。
試問一下,大家會將香蕉看成是自己的同類嗎?
顯然正常人都不會,即使香蕉和人類在基因上相似度超過了60%,且我們在數十億年前有共同的祖先。
如果動物的性別太多,就會在短時間內讓種群出現高度的基因分化,然后出現生殖隔離的情況,就像人和香蕉這樣。這對種群繁殖是極為不利的。
(性別太多會快速出現高度的基因分化)
所以在大自然漫長的演化中,形成了現在動物基本只有兩種性別的情況。
信息來源: 【1】上觀新聞·《只有雌性也能繁殖!我國科學家首次破譯鉤盲蛇基因組》 【2】和訊網·《“童貞生殖”這種獨特的無性生殖形式真的存在嗎?》 【3】央廣網·《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