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在網上的分享意外火了:孩子同桌考了617分,第一志愿雄心勃勃地填報了哈爾濱工程大學(哈工程),本想“撿漏”沖擊名校,結果遺憾滑檔。最終,被第二志愿南京工程學院錄取,專業是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結果,查到錄取狀態后,兒子同桌又擔心,電氣行業太熱,擔心畢業后就業有問題。
這個看似普通的志愿故事,反映出當下高考生和家長在十字路口前的普遍焦慮與復雜心態,當名校光環與行業“鐵飯碗”碰撞,“撿漏”幻想與就業現實交織,志愿填報究竟該何去何從?該文瞬間引爆了評論區上百條討論。
哈工程作為“211”高校,2025年在江蘇物理類投檔線高達641分(專業組03,再選化學),遠超考生617分的成績。這一數據直接戳破了“撿漏”的僥幸——在分數線日益透明的今天,熱門高校的熱門專業早已沒有“低分高就”的空間。考生滑檔的背后,是無數家庭對名校的渴望與對風險的低估。正如網友所言:“報哈工程不是撿漏,是去當炮灰!”當“沖一沖”變成“賭一賭”,滑檔便成了大概率事件。
相比之下,南工程雖為“雙非”院校,卻在電力行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2024年,該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在江蘇錄取線達609分(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方向),甚至超過部分“211”高校的普通專業。考生以617分進入該專業,看似“退而求其次”,實則精準踩中了就業市場的痛點。國家電網2025年第二批錄用數據顯示,南工程畢業生入職人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被戲稱為“電網親兒子”。這種行業認可度,讓南工程的電氣專業成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既有機會進入體制內,又能憑借專業技能在電力行業立足。
考生對就業前景的擔憂,更暴露了信息過載下的決策困境。填報時,他堅信電氣專業“就業不愁”;錄取后,卻又因“專業過熱”而焦慮。這種矛盾并非個例。張雪峰等網紅導師的觀點、社交媒體上的“就業預警”、往屆畢業生的經驗分享……海量信息不斷重塑著公眾對專業的認知。今天被吹捧的“金飯碗”,明天就可能被貼上“紅海”標簽。電氣專業的“過熱”擔憂,本質上是對未來競爭的預判與對自身背景的焦慮——普通家庭考生擔心“家里沒人難進縣公司”,而行業院校的“子弟優勢”又讓這種焦慮被進一步放大。
這場志愿博弈,最終演變成“名校光環”與“行業資源”的價值對決。哈工程的優勢在于“211”平臺的綜合實力與更廣闊的學術聲譽,但具體到船舶與海洋工程等非頂尖專業,其短期就業薪資可能不如南工程的電氣專業。而南工程憑借原電力部屬院校的背景,在華東電網系統內建立了深厚的校友網絡與就業通道。一位網友的分享頗具代表性:“我女兒南工程畢業,分配到華能熱電廠,體制內、有房有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種“穩定”與“保障”,在就業市場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成了比名校光環更實在的誘惑。
從“撿漏”失敗到上“電網親兒子”的南工程,這個考生的故事之所以引發共鳴,在于它精準擊中了志愿填報的核心矛盾:是追求名校的“長線價值”,還是鎖定行業的“短線回報”?在分數與專業的匹配之外,考生還需權衡就業現實、行業趨勢、個人興趣乃至家庭資源。當志愿填報變成一場“信息戰”與“資源戰”,每一個選擇都顯得格外沉重。
最終,無論是進了“電網親兒子”,還是其他學校,前路如何,終究要靠自己去探索。但至少,這個617分考生的故事提醒我們:志愿填報沒有標準答案,唯有理性分析、審慎決策,才能在不確定性的浪潮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你認為這名考生穩的志愿填報南京工程學院虧嗎?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