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青島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表彰2024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薛長湖榮獲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青島市委書記曾贊榮為薛長湖頒獎并講話,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任剛主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梅建華出席。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厚杰代表學校參加會議并向獲獎者表達祝賀。
王厚杰(左五)向獲獎者表示祝賀并合影
中國海洋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2024年度市科學技術獎7項,其中科學技術最高獎1人,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獲獎數量與歷史最好成績持平。薛長湖院士長期致力于海洋水產品加工的基礎理論創新、工程化技術開發及應用,是學校第七位獲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的科學家,彰顯了學校為青島市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侯虎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海珍品高質化加工關鍵技術與示范應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守剛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特種功能涂層及其關鍵原材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濤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土巖組合地層環境下地鐵車站低碳綠色施工關鍵技術”榮獲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海洋生命學院王悠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海洋浮游動物應答脅迫的生殖策略、響應機制及風險評價”、張曉華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弧菌的生物地理學分布格局及其在海洋碳循環中的作用”、醫藥學院王偉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基于新靶點的海洋抗流感先導物發現及其作用機制研究”榮獲市自然科學二等獎。
侯虎(左)、陳守剛(中)、劉濤教授
王悠(左)、張曉華(中)、王偉教授
會上,宣讀了《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2024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2024年度青島市共授予科學技術最高獎2人,自然科學獎18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4項),技術發明獎4項(一等獎空缺、二等獎4項),科學技術進步獎79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60項),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1項。市領導為獲獎代表頒獎。學校獲獎項目代表應邀參會。
有關市領導,市委有關部委、市直有關單位、中央和省駐青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2024年度市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代表等參加。
附:
1、學校主持獲得2024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清單
2、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薛長湖院士簡介
薛長湖,男,1964年11月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民革中央委員、山東省副主委、青島市主委,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長期堅持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健康的重大需求,以創新現代水產品消費需求為導向,潛心海洋水產品加工的理論和技術創新。突破了我國傳統大宗海洋水產品、海參等養殖海產品、南極磷蝦等戰略性海洋生物資源高質化加工、營養化加工和健康化加工的共性關鍵技術,構建起我國海洋水產品的現代加工技術體系。組建了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創建了青島海洋食品與營養健康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奠定了青島市海洋食品科技創新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以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積極培養國家級和省級人才,推動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向一流學科邁進,并使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累計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00余篇、獲發明專利授權100余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成果在國內百余家企業推廣應用,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3、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項目簡介
(1)項目名稱:海珍品高質化加工關鍵技術與示范應用
該項目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資助下,從海珍品內源分子精細結構與加工變性理論出發,集中攻克和解決了海珍品資源加工中重大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難題,解析了海珍品特有的加工特性,明確了營養功能組分的構效機制,構建了功能導向的海珍品熱流控制技術、水分遷移智能控制技術、腥味耦合脫除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定向創制出新型加工設備,進一步地實現了海珍品的高質化開發利用與營養健康產品的開發,實現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與產業化示范。
(2)項目名稱:特種功能涂層及其關鍵原材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該項目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圍繞航空強國和海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研發了二維材料改性的系列透波、自修復、隔音防腐等特種功能涂層。優化二維材料取向調控界面匹配解決了傳統透波涂料的高損耗和腐蝕失效問題,創新宏量氣凝膠包覆改性技術,實現涂層隔音隔熱性能的大幅提升,開發了樹脂重構與緩蝕鈍化協同的自修復防腐涂層,建立“阻隔-鈍化-緩蝕”自修復長效防腐新理論,利用研發的二維材料復合材料和硅烷偶聯劑解決了涂層表界面的附著與結構匹配的難題,形成產能達1萬噸的涂料生產線和6千噸的硅烷偶聯劑生產線,實現了長效服役的特種功能涂層國產化替代。該項目技術研發涂料已拓展應用于飛機、艦艇、高鐵等高端裝備上。
(3)項目名稱:土巖組合地層環境下地鐵車站低碳綠色施工關鍵技術
該項目針對土巖組合地層,開展地鐵車站低碳綠色支護成套技術研究與實踐,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研發了新型變截面嵌套樁,闡明了循環荷載下變截面嵌巖支護樁的力學響應機制;提出了可重復利用的預制空心鋼管混凝土內支撐,揭示了預制空心鋼管混凝土內支撐體系的承載性能與破壞模式;研發了快速高效錨固的高強膨脹錨固劑、自動反饋注漿工藝,改進了微觀NPR錨桿生產工藝。構建了樁-撐-錨綠色支護技術體系,系統闡明了土巖組合地層基坑支護理論。相關技術成功應用于城市密集建筑環境土巖組合地層地鐵車站工程,顯著減少施工占地,將綠色發展理念踐行至基坑工程領域,促進了行業發展。
來源 / 科學技術處
圖片 / 單寶來
作者 / 廖巍 褚嘉杰
編輯 / 陳奕璇
責任編輯 / 劉蒞 張慧
信息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