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首次授銜儀式在北京舉行。
當13軍軍長陳康被授予中將軍銜、兩位副軍長周學義、崔建功被授予少將軍銜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政委張力雄身上,這位戰功赫赫的老紅軍,最終只拿到了大校軍銜。
這一結果讓在場的許多人都感到意外。按照當時的授銜標準,正軍級干部通常會被授予少將軍銜,像陳康這樣的軍長甚至能評到中將。
可為何13軍政委張力雄的軍銜,反而比兩位副軍長還低呢?別急,一起看看這件事背后的故事吧。
1913年,張力雄出生在福建上杭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6歲那年,他看到紅軍在村里開倉放糧,十分感動,隨后就加入了共青團。
1931年入黨后,他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在槍林彈雨中逐漸成長為紅34 師100團的政委。
1934年,在掩護主力紅軍長征的戰斗中,張力雄率800學員兵阻擊國民黨10倍兵力。敵人的炮彈把陣地炸成一片焦土,他帶著戰士們用刺刀和石頭死守幾天幾夜,為大部隊轉移爭取了寶貴時間。這場惡戰讓他右腿留下終身殘疾,卻也讓他在紅軍中聲名鵲起。
長征途中,張力雄更是跟隨紅四方面軍三過雪山草地。在懋功會師后,他被編入左路軍,參加了西路軍西征。1937年高臺戰役中,紅五軍幾乎全軍覆沒,張力雄腿部中彈昏迷。
醒來時,他發現自己躺在老鄉柴維仁家的夾墻里,這位樸實的農民用生命保護了他。
1955年授銜前,組織上對每位將領的歷史進行了嚴格審查。張力雄在西路軍時期的一段經歷,成了當時的爭議焦點。
高臺戰役后,他與部隊失去聯系將近一年。
雖然他詳細講述了被老鄉救助、沿途乞討回到延安的過程,但由于記不清救命恩人的名字,這段經歷缺乏直接人證。再加上當時正值特殊歷史時期,“審查從嚴”的原則下,他的軍銜最終被定為大校。
這個結果讓許多戰友為他抱不平。
老搭檔皮定均更是拍著桌子說:“老張在紅34師當政委時,崔建功還在國民黨部隊當俘虜呢!”可張力雄本人卻坦然接受:“和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我能活著看到新中國成立,已經很知足了。”
不過,組織并沒有放棄對歷史真相的追尋。
1961年,高臺縣黨史辦的工作人員經過多方走訪,終于找到了當年救助張力雄的老鄉柴維仁。老人清晰地回憶起那段往事:“當時小張腿上的傷都化膿了,我用鹽水給他洗傷口,把僅有的幾個窩頭分給他吃。”
真相水落石出后,中央軍委立即為張力雄補授少將軍銜。授銜儀式上,他握著軍委領導的手說:“我代表西路軍犧牲的戰友,謝謝組織還我們清白。”
值得一提的是,授銜風波并沒有影響張力雄為黨和人民服務的熱情。他先后擔任昆明軍區公安軍副司令員、福建省軍區政委等職,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
離休后,他定居南京,但心里始終牽掛著家鄉。2016年,他拿出10萬元積蓄設立“障云村獎教助學金”。
2022年11月21日,東部戰區總醫院的病房里,一場特殊的生日會正在舉行。109歲的張力雄穿著紅色毛衣,戴著“光榮在黨 50 年”紀念章,親手寫下“紅色情懷”四個大字。這4個字,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2023年,110歲高齡的他再次捐贈一千多冊圖書和10萬元助學金。他說:“我小時候沒讀過書,知道教育對孩子們有多重要。”
其實,1955年的授銜,是對革命功臣的一次全面檢閱。像張力雄這樣因歷史問題暫時被低評的將領并不是個例:16軍軍長尹先炳因為生活作風問題被降為大校,24軍軍長梁金華也因為“虐俘”爭議錯失將星。
但歷史最終給了他們公正,除了尹先炳以外,其他幾人后來都晉升為少將。
2024年4月2日,這位跨越三個世紀的開國少將走完了傳奇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