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5沈海高速嘉瀏段是上海連接江蘇的北大門,每天往來車輛13萬輛。通過智慧化改造,當突發事件來臨,現如今,嘉瀏高速的應急處置到位速度提升35%,處置用時縮短30%。
車流量如此龐大,通行效率卻逆勢提升,靠的是一顆智慧大腦,以及背后“操盤手”——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智能運維事業部。這支團隊不僅運管著城市隧道、高速公路、智慧停車等56個設施項目,而且把上海方案輸送到全國多地。
成立不足5年,他們為什么這么“牛”?
智能運維事業部部分成員
積淀深厚的新勢力
步入黃浦區一座透著故事感的辦公樓,智能運維事業部的辦公地別有洞天。一樓中央控制室內,巨大的運營管理屏鋪滿整墻。輕點鼠標,后臺人員便能調取所管轄設施的實時車流、平均速度及道路狀態信息。一旦發生事故,他們可直接調度距離現場最近的應急車輛,迅速響應處置。
這座樓中躍動著最前沿的科技脈搏,折射出這支團隊的核心特質:一邊承襲傳統行業的深厚基因,一邊成長為驅動數字化轉型的新勢力。它的誕生,和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數字化轉型的探索密不可分。
在上海,創造全球工程紀錄的大橋、道路和隧道數不勝數,這些交通設施的運維養護,長期以來靠的是人工。要讓車輛跑得快,路網管得精,隱患能預判,必須徹底轉型,用上新手段。
“2017年,隧道股份整合旗下三家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運營管理龍頭企業,成立了城市運營集團。2020年,集團智能運維事業部應運而生。”隧道股份城市運營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滕麗說。
智能運維事業部脫胎于傳統行業,有著不輸于互聯網公司的活躍思維。187名成員平均年齡36歲,95%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大多來自集團以往不涉及的軟件開發、數字化等專業。這支技術開發隊伍,就是要把積累的超半個世紀的各類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管養經驗數據,重新賦能再利用。
智能運維事業部部分成員
“比如越江隧道,我們匯集了全國46條隧道超92萬件設備的數字檔案,通過大數據預判病害風險,只要日常作業就能讓隧道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不必進行封閉式的大修、中修。”智能運維事業部黨總支書記、總經理胡堅良說,團隊參與打造的國內首個城市級交通設施一體化智慧運管平臺,已經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運維、動態防風險”,并接入了上海市城運中心。智慧平臺下面還集成了7大專業級子平臺,涵蓋隧道、大橋、高速、綜合片區、快速路、軌道交通、智慧停車。
北橫通道的智慧運維平臺
每一次創新,都得益于團隊的頭腦風暴。嘉瀏高速是上海第一條通過改造實現智慧化的高速公路示范工程,試點應用新一代項目級交通基礎設施運管平臺“嘉瀏智慧高速運營管理平臺”。“95后”工程師王影就是推動這一平臺落地的一個關鍵人物。
“起初我發現,傳統高速養護作業中的機械清掃、高溫灑水、占道搶修等低速運行車輛,容易干擾通行效率,想做一套能適配當下養護場景的交通管控理論。”王影說。她向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請教養護施工細節里的門道,又和交警、行業主管單位等反復溝通,最終形成了一整套理論完善、現實可行的“嘉瀏版”高速公路管控策略。
專業從容應對大考
憑借城市隧道運維服務,智能運維事業部拿到了“上海品牌”認證,成為代表上海形象的一張名片。“這支團隊詮釋了上海品牌的核心價值,技術真創新、服務真擔當、標準真引領。”上海品牌國際認證聯盟、北京中建協認證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任惠靜說。
作為一支技術團隊,專業是核心競爭力。“從設備研發制造到技術突破,再到場景應用,我們一直在探索智能、安全、高效、綠色的城市設施運維服務新路徑。”智能運維事業部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池瑜說。
借助智能運維平臺,調度處置更高效
極端天氣是城市運行管理面臨的大考。2024年9月16日,臺風“貝碧嘉”裹挾著14級的狂風暴雨而來,團隊工程師張辰盛第一時間奔赴現場,那里,超高揚程排水工程車正在待命。
超高揚程排水工程車是智能運維事業部投用的最新智能設備,排水距離在平坡下可達1公里,解決了長距離大縱坡下應急排水的難題。“關鍵時刻,它能頂上!”張辰盛深知這臺設備的威力,他親自上陣,從軟件系統與設備的精密聯動調試,到應急操作中每一個步驟銜接,憑借專業經驗確保現場萬無一失。
以城市發展需求為導向,團隊相繼開發了一系列智能設備。事業部智慧巡檢項目負責人陳曄寬介紹:“過去道路巡檢靠專業人員一雙眼來看和兜里一支筆來記,如今,我們創新打造了‘智城云巡’產品,只需要一輛車一個人,巡檢效率提升近一倍。”2024年,搭載著AI大模型、高精度定位與云端協同等核心技術的“智城云巡”系統在上海花木片區等區域投用。車輛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行駛,不僅可以實時識別道路裂縫、坑槽、積水等道路病害,還能識別標志牌損壞、護欄設施缺損等道路基礎設施缺損,并精準定位至車道級,病害綜合識別率超過90%。
“下一步,我們將打造空天地一體巡檢網絡。”陳曄寬透露,融合MT-InSAR、無人機、管道巡檢機器人、河道巡檢機器人等先進前端技術,打造整合空中、地面、空間的多維城市基礎設施空間巡檢服務能力。
帶著“上海方案”走出去
目前,智能運維事業部參與或主導編制了10多項國家標準、長三角區域地方標準,并在實踐中收獲了一個個工程紀錄。
杭州文一路隧道是我國首條全生命周期運維管理的新建隧道。這條隧道使用的設施設備編碼標準體系,首次將“全生命周期”理念引入。而這套標準的操盤者,正是由江仲慶等一批技術骨干組成的智能運維事業部“小分隊”。
隧道內構件數以萬計,一旦其中任意一個部件出現問題,輕則影響通行效率,重則可能引發安全事故,其運營維護的壓力與精細化管理需求不言而喻。江仲慶提出,要為物理構件賦予唯一的“數字身份”,并以24位的編碼規則將隧道內超過3萬件功能與形態各異的設施設備,進行“構件級”精確編碼。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套創新且普適的編碼規則誕生了。規則不僅明確定義了隧道所有設施設備的分類方式,更通過嚴謹的編碼結構賦予每個構件“數字身份”,精準地承載著構件的空間位置、系統歸屬、設備類型等關鍵信息。不僅成功為隧道數字化平臺鋪設了堅實的數據底座,還真正將“主動式”管養落到了實處。目前,這套體系已不僅僅服務于上海項目。它作為一項寶貴的核心知識資產,已成功輸出并應用于全國40余個隧道工程。
成熟運營管理經驗,還輻射至千里之外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上海智慧”注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1年,團隊正式來到大灣區扎根。多位工程師緊密協作,從具體的技術服務入手,贏得了當地伙伴的信任,讓“上海標準”在大灣區的隧道智慧管養、高速智慧管養項目,逐步拓展。未來,他們更著眼片區化智慧管養、智慧停車等新興領域,持續深化上海經驗在大灣區的影響力。
“上海智慧”注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原標題:《守護上海城市大動脈,這支成立不足5年的年輕團隊有何創新密碼》
欄目主編:陳璽撼 題圖來源:受訪者 提供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戚穎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