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塊路牌、一個窨井蓋,到下立交中央的排水坑槽……上海城市交通道路的運行,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而其背后,有著一支專業的運維管理團隊——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智能運維事業部,他們在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暢通的同時,不斷推動設施運維向智慧化、數字化轉型。
路網運維“大管家”
如今,上海高速公路總里程已突破1100公里,“建得多”不再是唯一目標,如何讓車“跑得快”、路網“管得精”,成為城市精細化治理的關鍵命題。
作為上海首條通過改造實現智慧化的高速公路示范工程,G15嘉瀏高速在實現車道“六拓八”的基礎上,試點應用了交通基礎設施運管平臺“嘉瀏智慧高速運營管理平臺”,通過健康監測、AI事件識別等技術,實現設施服役性能的飛躍性提升。
G15嘉瀏高速通過改造,打造智慧高速示范樣板
推動這一平臺落地的關鍵團隊正是智能運維事業部,“95后”巾幗工程師王影正是團隊的關鍵人物之一。“嘉瀏高速是上海連接江蘇的北大門,日均車流量超13萬輛,任何一處出現瓶頸,都可能引發鏈式擁堵。”王影介紹,團隊在一線走訪中發現,傳統高速養護作業中的機械清掃、高溫灑水、占道搶修等低速運行車輛,是干擾通行效率的一項重要因素。
為了破解這一問題,王影和團隊成員先向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請教養護施工細節里的門道,又與交警、行業主管單位等反復溝通交通疏導的痛點和規范制定的要求,他們還在高溫酷暑天奔赴現場觀察,記錄不同養護作業頻次對交通流的影響,最終形成一整套理論完善、切實可行的“嘉瀏版”高速公路管控策略,成為嘉瀏智慧管理平臺的建設基石。
數字化轉型“先行者”
隨著公路交通發展迅速,養護壓力日益增大,傳統依賴人工的巡檢方式已難以滿足需求,功效亟待提升。借助5G、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力量,智能運維事業部參與創建了國內首個城市級交通設施一體化智慧運管平臺。該平臺聚焦交通設施的突發事件處置、日常作業監督、設施結構評估等核心功能,來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運維、動態防風險”。智慧平臺下面還集成了7大專業級子平臺,涵蓋隧道、大橋、高速、綜合片區、快速路、軌道交通、智慧停車,以及N項智能技術應用,智能運維事業部依托“1+7+N”的數字化服務矩陣,用“數智”進一步賦能城市安全韌性建設。
“比如,在越江隧道方面,我們匯集了全國46條隧道超92萬件設備的數字檔案,通過大數據預判病害風險。”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智能運維事業部黨總支書記、總經理胡堅良舉例道,通過對每一條隧道每一個關鍵構件的實時監測與數字化管理,隧道運維從傳統的“被動式”響應故障轉向“主動式”預測性管養。
隧道風機維護
“過去靠經驗,現在靠數據;過去被動搶險,如今主動預防。”胡堅良說,針對前端采集的病害隱患,通過大數據全面分析,快速評價設施健康指標,來制定每日的精細化維保作業。而通過“主動式”預測性管養,隧道可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不僅市民的出行體驗更好更安全,又能減少封閉式的大修、中修的頻次,有效提升了交通設施在全生命周期內的運行效率與資產價值。
從事業部初創時管養8條隧道,到如今運管涵蓋隧道、高速公路、智慧停車等56個設施項目,數字增長的背后,是這支團隊專業能力與責任擔當的不斷淬煉。“團隊有187名成員,平均年齡36歲,是一支充滿活力的年輕隊伍。”胡堅良說,目前,團隊已將“上海經驗”的種子播撒四方,助力杭州文一路隧道成為全國首條踐行全生命周期理念的運維標桿,更將成熟的運營管理經驗成功輻射至千里之外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原標題:《他們是路網運維“大管家”,也是數字化轉型“先行者”|奮勇爭先實干家》
欄目編輯:羅水元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裘穎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