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的西北傍晚,暮色剛染上山頭,河南的李先生一家四口還在趕往寧夏中衛北長灘的路上。這輛白色SUV里,妻子王芳在后座給10歲的大兒子整理汗濕的衣領,4歲的小兒子趴在車窗上數著掠過的風車。誰也沒料到,這場原本計劃在黃河邊露營的家庭旅行,會在幾個小時后成為全網揪心的焦點。
7月17日晚11點,車子行至中衛66號公路附近時,豆大的雨點突然砸在擋風玻璃上。李先生本想繼續往露營地開,可雨幕很快模糊了視線,導航顯示前方路段有積水。他當機立斷調頭,拐進一處立交橋下的干涸河床避雨。后來家屬回憶,事發地距離黃河僅一公里,兩側高山夾峙的地形像個天然漏斗,暴雨正順著山體源源不斷地匯聚。
據王芳母親說,凌晨時分,王芳突然聽到車外傳來悶雷般的轟鳴。她搖下車窗,借著車燈看見遠處山坳里騰起渾濁的水墻,"山洪來了!快跑!"兒子大喊著解開安全帶,一把抱起小兒子推開車門。王芳慌亂中抓起大兒子的手,沒想到剛邁出車門就被裹挾著砂石的洪流撲倒。兒子回頭時,只見王芳白色上衣的衣角在浪頭里一閃,轉眼間母子倆就消失在漆黑的河道里。
直到次日清晨5點,渾身濕透的李大哥才抱著小兒子爬上高速公路,攔下一輛貨車借電話報警。中衛市公安局接警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消防、藍天救援隊、逆行者救援隊等多支力量趕赴現場。搜救人員沿著河道展開拉網式排查,無人機在高空盤旋,搜救犬在淤泥中嗅探,生命探測儀一寸寸掃描可能存在的生命跡象。
家屬們從河南連忙趕來,在搜救現場搭起帳篷。王芳的母親守在河邊,攥著孫子灰色上衣的衣角啜泣著喃喃自語:"孩子最愛吃我做的油潑面,等他回來......"李大哥的弟弟紅著眼眶告訴記者,哥哥這幾天幾乎沒合眼,只要聽見河道里有動靜就沖過去查看,嗓子都喊啞了。
這段揪心的視頻在網絡傳播后,短短兩天就收獲了數百萬次轉發。評論區里,既有祈禱的溫暖,也有理性的反思,更有令人深思的爭議:
祈禱與祝福
"愿母子倆抓住樹枝,救援隊一定能找到你們!"
"看到孩子奶奶的樣子心都碎了,求老天開開眼吧。"
"河南老鄉挺住,全國人民都在等你們平安的消息。"
安全意識的叩問
"這種天氣還敢在河床里停車?家長心也太大了!"
"預警都發了橙色,為啥不取消行程?拿生命開玩笑!"
"我每次露營都提前查三次天氣預報,帶兩個孩子更得小心才是。"
對救援的關注
"消防員太辛苦了,凌晨還在水里摸黑搜救。"
"建議調用直升機熱成像,這種地形人工搜索效率太低。"
"希望能借鑒青海大通山洪的救援經驗,科學部署力量。"
爭議與反思
"父親為啥先救小兒子?難道大兒子就不重要?"
"這種情況家長該怎么選擇?換作是我可能也會懵。"
"與其事后指責,不如多普及山洪避險知識。"
截至發稿時,搜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這場悲劇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自駕游熱潮下不容忽視的安全盲區:
天氣預警不是擺設:事發前12小時,當地氣象部門已發布山洪橙色預警。可很多人存在僥幸心理,總覺得"暴雨不一定下到我這兒"。實際上,山區小氣候多變,一場局部暴雨就可能引發致命山洪。
露營選址有講究:河床、山谷、泄洪道等看似平坦的地方,恰恰是山洪最容易突襲的"死亡陷阱"。理想的露營地應選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遠離河道的開闊地。
緊急避險要牢記:遭遇山洪時,第一時間向兩側山坡高處跑,千萬不要沿著河道奔跑。如果車輛被沖走,應立即棄車逃生,不要貪戀財物。
這場災難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見證了人性的光輝。救援隊員們在齊腰深的泥水中搜尋,網友們在屏幕前揪心祈禱,家屬們在絕望中堅持等待——這些都讓我們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
但痛定思痛,我們更該反思:在追求詩和遠方的路上,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出發前多查一次天氣,行車時多一份謹慎,遇到危險時多一分冷靜,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往往能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
愿這場悲劇能成為一記警鐘,讓更多家庭在自駕游時多一份敬畏,少一份冒險。也愿失聯的母子能被幸運眷顧,在某個清晨帶著滿身泥濘,重新回到親人溫暖的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