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籃結束了亞洲杯征程,她們在三四名決賽中以101-66大勝韓國隊獲得第三名。賽后媒體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宮魯鳴的任人唯親上,指責他始終把多場比賽0得分的李緣放進首發,而對替補出場拿到最高19分的王思雨視而不見。
客觀上講,這個用人確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然而宮指導在亞洲杯之后將面臨比這個重要得多的抉擇,那就是他究竟該打造何種戰術體系。再講得直白點,就是接下來是圍繞張子宇的頂級天賦打造適配陣容,還是學習日本隊的打法追隨三分魔球理論。
也許是半決賽輸給日本隊刺激到了不少人,網上有很多輿論呼吁女籃學習日本隊,打符合現代籃球理念以三分投射為主的小球,要摒棄內線雙塔戰術等等。認為如今中國隊的打法已經落后了,完全看不到未來。
這絕對是一種危言聳聽的言論,或者說不怎么懂籃球,以為只要會投三分就是現代籃球。然而只要回顧近幾年NBA的總冠軍球隊,你會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今年的冠軍雷霆隊陣中有2米16的霍姆格倫和哈爾滕施泰因,去年的冠軍凱爾特人有霍福德和波爾津吉斯(雖然季后賽沒怎么打),之前的掘金就不談了,約基奇那絕對是MVP級別的存在。所以說,打現代籃球,并不是舍棄大中鋒和雙塔,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必須的。
那么到底是否需要圍繞張子宇來打造國家隊陣容呢?答案是要,但要視情況來看做到何種程度。
有幾個因素我們必須考慮。第一是張子宇的身體天賦,放眼全球都是頂級的存在,通常這種身高的女性連行走都會困難,而張子宇還能在比賽中體現運動能力,簡直是萬里挑一的饋贈,絕對要用起來。
你以為日本隊為什么要打極致的三分外線戰術,是因為喜歡么?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線實在沒有高大隊員可以用,是不得已的選擇,只不過她們把這種戰術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讓人忽略了這么做的缺點。從NBA近幾年的奪冠陣容你就會發現,內外均衡才是最有競爭力的打法,只會投三分的勇士隊已經沒落了。
第二就是張子宇的成長軌跡該如何規劃。無論是霍姆格倫、鉑金還是約基奇,除了內線護框以外,都有不錯的外線投射能力,這是張子宇目前最欠缺的,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她在國家隊的地位。如果她能夠減重增加移動能力,并且增加外線高炮臺的三分威脅能里能外,那么她無疑會成為未來的球隊核心,否則她只會成為博班那種看似強大實則雞肋的備選。
但即便張子宇無法成長為外界期待的那樣,也并不意味著中國女籃要放棄雙塔戰術,因為中國隊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李月汝+韓旭的內線組合。
李月汝已經在WNBA開發出了三分投射能力,并且越來越習慣在外線出手,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唯一的擔憂就是年齡和傷病問題。至于韓旭,在淚灑新聞發布會的時候她已經明確表達了想征戰海外聯賽的愿望,那么她已經停滯了的成長或許又值得再一次被期待。
前文已經說過,內外均衡是很重要的,中國隊本屆比賽的三分投射能力有多弱已經不需要再贅述,所以除了調配內線陣容,繼續發揮傳統內線優勢以外,加強后衛線球員的甄選也非常重要。內線吸引了夾擊,外線有了空位必須要投進球才行,這才能讓對手顧此失彼,否則張子宇再高也禁不住4個人夾擊。
張敬一的名字再次被提起不是沒有道理。成都大運會決賽5個三分幫助中國隊戰勝日本隊奪冠的場面至今還被球迷津津樂道,在WCBA還曾上演過一場比賽投進16個三分砍下50分的震撼表現,她不比怎么都投不進三分的李緣和張茹要香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