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臺》的票房逆襲,簡直像一出精心編排的好戲。
預售首日14.3萬的慘淡成績,任誰看了都會搖頭。可誰能想到,短短幾天時間,這部被院線判了"死刑"的電影,硬是靠著觀眾口口相傳,把票房干到了4300萬。
這事兒說來也挺有意思,就像我們常說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作品終究會發光。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戲臺》的排片,我都替這不明擺著要讓片子自生自滅嗎?更糟心的是,同期還有《長安的荔枝》這樣的大制作搶市場。
但陳佩斯是誰啊?那可是在春晚舞臺上摸爬滾打過來的。
現在想想,這片子能火起來還真不是偶然。我有個在影院工作的朋友說,最開始是幾個老戲迷組團來看,看完就在朋友圈里炸開了鍋。
后來一傳十十傳百,連平時只看漫威的90后都跑來湊熱鬧。最絕的是有對老夫妻,連著三天來看,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這種口碑效應,可比砸錢買熱搜實在多了。
說到。陳佩斯那個班主演得,活脫脫就是舊社會戲班主的模樣——表面唯唯諾諾,骨子里卻透著股倔勁兒。黃渤和姜武的對手戲更是精彩,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戲。
我特別記得有場戲,班主被迫給軍閥改戲本,表面上應承著,背地里卻耍了個花招。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打工人的日常嗎?只不過他們用戲曲的方式演出來,反倒讓人覺得既心酸又好笑。
現在網上都在討論這片子的后勁有多足。有人說它是"細糠",越嚼越有味道;有人說看完好幾天都走不出來,總想著里面的臺詞。我認識個做自媒體的姑娘,專門為這片子連做了三期視頻,播放量一場比一場高。
要我說啊,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它不靠流量明星撐場面,不靠特效博眼球,就老老實實把故事講好,把人物演活,觀眾自然買賬。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戲臺》的逆襲也給行業提了個醒。現在太多制片方總把觀眾當傻子,覺得搞幾個流量明星、弄點大場面就能賺錢。
結果呢?觀眾用腳投票,把同期那些所謂的大制作臉都打腫了。陳佩斯用實力證明,好故事永遠有市場,真功夫永遠有人欣賞。
有意思的是,現在各家影視公司都開始跟風籌備類似題材了。但我覺得他們可能沒搞明白,《戲臺》的成功不是因為題材,而是因為態度。
陳佩斯花了八年時間打磨劇本,把32年的舞臺經驗都傾注在這部作品里。這種對藝術的執著,對觀眾的尊重,才是這片子能打動人的關鍵。
說到這兒,我突然想起小時候跟著爺爺去看戲的場景。那時候不懂戲文,就愛看武生翻跟頭。現在看《戲臺》,倒是品出了些不一樣的味道。或許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它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心里最柔軟的地方。
如今《戲臺》的排片終于上來了,可黃金時段還是被商業大片占著。這多少讓人覺得可惜,但換個角度想,能靠口碑殺出重圍,已經是個奇跡了。
我猜陳佩斯老爺子現在應該挺欣慰的,畢竟觀眾的反應,就是給藝術家最好的禮物。
最后說句實在話,中國電影市場太需要這樣的作品了。它不浮躁,不媚俗,就老老實實講個好故事。這樣的電影多了,觀眾的審美自然就上去了。到那時候,誰還好意思拍爛片糊弄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