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不怕巷子深,這話擱電影圈同樣適用。
陳佩斯自導自演的電影《戲臺》首日預售慘淡,被暗嘲血本無歸。
可沒想到點映后評分高達9.6,無數網友看完直呼好高級。
果然“好東西”是藏不住的,心血得到回報的陳佩斯淚目了……
從不被看好到黑馬逆襲
有的影片,起初無人看好,預售票房低得可憐,可就在眾人都不抱希望時,卻能如黑馬般逆襲,驚艷眾人。
電影《戲臺》便是如此,上映首日預售僅14.3萬,誰能料到,短短幾天票房就飆升至4300萬,點映評分更是高達9.6,這成績,著實讓人驚嘆!
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實現如此驚天逆轉呢?
《戲臺》的故事設定在民國那個動蕩不安的戰亂年代,各方勢力紛爭不斷。
五慶班班主侯喜亭(陳佩斯)帶著戲班進京演出,本想在京城打響名號,可誰料意外頻出。
包子鋪伙計大嗓兒(黃渤)被剛攻城稱王的洪大帥(姜武)錯認成名角金嘯天(尹正),還被點名唱《霸王別姬》,但大嗓壓根不會唱戲,就那么被逼上臺,可把整個戲班攪得一團亂。
臺前臺后亂成一鍋粥,觀眾嚷嚷著退票,戲院經理被折騰得苦不堪言。
洪大帥還在后臺持槍鬧事,再加上男旦鳳小桐(余少群)、教化處處長徐明禮(陳大愚)、懷有異心的六姨太(徐卓兒)等人也被卷入其中,一場啼笑皆非又荒誕至極的鬧劇就此開場……
那為什么陳佩斯要拍攝這部電影呢?
陳佩斯選擇將這部話劇改編成電影,肯定是源于對觀眾需求的考量。
同名話劇爆火后,不少觀眾因話劇票價高,聯系陳佩斯,希望能將話劇改成電影或電視劇,方便觀看。
在條件成熟后,他便開啟了這個項目。
為了讓話劇的舞臺魅力與電影的視聽語言完美融合,陳佩斯可沒少下功夫,籌備耗時多年。他還嘗試找過其他導演,可都難以拿捏好改編的分寸,最終還是決定自己親自執導,邊學邊拍。
拍攝期間,71歲高齡的陳佩斯身兼編劇、導演、主演數職,其中的辛苦常人難以想象。
一拍就是一整天,累得走路都顫顫巍巍,腿疼得只能扶著椅子,可只要一開始拍戲,他就能迅速進入狀態。
不管是以頭撞柱、自扇耳光,還是砰的一聲跪地,他都親自上陣,完全沒找替身。
在片場,他時常沉浸在劇情中,拍戲間隙,甚至會突然落下眼淚,泣不成聲。
影片殺青時,他激動得起身大喊“拍好了” ,卻因太過投入,一時間竟然沒想起來作品名字。
看樣片時,他又直接崩潰大哭,這是多年演藝生涯的酸甜苦辣,也是戲里戲外情感的交織爆發……
而《戲臺》可以從三方面細聊,并且影片暗喻著諷刺的現實真相……
從劇本來看,《戲臺》的劇本十分扎實,畢竟是經過十年巡演打磨的。
密集的誤會、錯位、身份顛倒,制造出強烈的懸念感與喜劇效果,直接吊打流量電影。
同時,故事本身的嚴肅性又沒有被掩飾,在笑聲背后,是對權力與藝術關系的深刻追問。
從拍攝手法上來說,陳佩斯對細節的把控堪稱極致。
演員每句臺詞的節奏,甚至一個睜眼動作快一秒還是慢一秒,他都掐得相當精確。
為了還原最真實的藝術效果,劇組在服化道上也下足了功夫。
就連見多識廣的陳佩斯看到現場布景時,都不禁感嘆簡直是文物級別。
在重要的后期制作上整個劇組同樣用心,將話劇的戲劇張力完美融入電影的視聽表達中。
讓屏幕前的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亂世的戲園子,沉浸式感受故事的魅力。
電影大膽地諷刺了在強權面前,藝術的純粹性、規則和尊嚴被扭曲、被迫妥協的現象。
“我們得活命”的自我安慰、在祖師奶奶塑像前那句“這戲它不能改啊”的糾結,都展現出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奈與掙扎。
其中軍閥洪大帥,簡直是權力的野蠻代表。
他強行要求修改《霸王別姬》結局,“不改就斃了”這話,盡顯權力對文化的粗暴踐踏,藝術在他槍下,不過是隨意擺弄的玩物。
班主侯喜亭,在強權與藝術堅守間苦苦掙扎的藝術家。
他本想維護戲班和藝術尊嚴,可面對大帥威脅,只能一次次妥協。那無奈的妥協,就像現實中很多人,被生活逼得沒了脾氣,藝術的純粹性在權力面前,碎了一地。
還有名角金嘯天和鳳小桐,堅持不隨意改戲,卻被權力威脅。
他們的堅守,與周圍人的妥協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在權力籠罩下,堅守藝術規則的艱難。
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如果想真正領略一番,就去電影院吧!
陳佩斯用《戲臺》證明了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堅守,也讓觀眾看到了一部真正有內涵、有品質的喜劇電影。
這樣的《戲臺》,票房逆襲絕非偶然,它值得我們走進影院,細細品味其中的笑與淚、荒誕與真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