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F-35I的炸彈砸向伊朗總統地堡,六枚精確制導武器撕開防空漏洞;伊朗議會連夜通過460億美元軍費暴漲計劃,卻面臨一個殘酷現實——錢砸向哪里才能擋住下一次空襲?全球能救伊朗的,或許只剩中國一款武器。
日前,觀察者網消息稱,伊朗媒體主動曝光了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的遇襲細節:以色列F-35I隱身戰機潛入伊朗領空,向德黑蘭郊外的總統地堡投下6枚炸彈,爆炸切斷了電力系統,佩澤希齊揚在緊急撤離時腿部受傷。
這場堪比“斬首行動”的空襲,暴露出伊朗防空體系的致命短板——面對隱身戰機,其自研的“巴瓦爾-373”防空系統形同虛設,而號稱擊落4架F-35I的戰績至今未見殘骸照片,更像是一場輿論戰。
諷刺的是,就在空襲細節曝光之際,伊朗議會以閃電速度通過了2025財年軍費暴漲200%的法案,金額從157億美元飆升至460億美元。
這筆錢相當于伊朗GDP的10%,由石油收入和凍結的外國資產兜底,甚至要求結清往年軍事欠賬。
發起人阿里·赫茲里安的激進主張獲得120名議員聯署,核心邏輯簡單粗暴:用十年戰爭預算應對美以威脅。
但軍費暴漲背后藏著更深層的焦慮——伊朗高層清楚,若無法在短期內堵住防空漏洞,460億美元可能只是“臨終前的狂歡”。
的表態暴露了其矛盾心理。他一方面強調“90%武器自給率”和“士氣占戰斗力四分之三”,另一方面卻在外購裝備上僅點名俄羅斯蘇-35戰機。
這種矛盾表態暗示兩點:
其一,伊朗仍幻想通過國產裝備突破技術封鎖,但“巴瓦爾-373”對抗F-35I的失敗已證明此路不通;
其二,政治因素可能阻礙其轉向中國武器。盡管殲-10CE在巴基斯坦表現亮眼,紅旗-9BE反隱身能力經過實戰檢驗,但伊朗至今未公開表露采購意向,可能受內部政治博弈影響。
而地緣博弈的復雜性進一步限制了伊朗的選擇。
俄羅斯S-400本是理想選擇,但俄烏戰場消耗了莫斯科的防空庫存,俄方更需防范北約隱身巡航導彈威脅,短期內不可能向伊朗提供先進裝備。
歐美武器庫對德黑蘭徹底關閉,而以色列的F-35I機隊已增至50架,配合美制GBU-39小直徑炸彈,具備持續“點穴式”打擊能力。
專家指出,以色列6月空襲刻意控制炸彈當量,未使用鉆地彈頭,更像是試探伊朗防空反應——下一次的打擊烈度可能呈幾何級增長。
那460億美元軍費到底該如何花?伊朗的“購物清單”暴露其戰略迷茫。
主戰坦克、無人機航母等項目看似雄心勃勃,實則避重就輕。
以色列基本上不會發動地面戰,伊朗的裝甲洪流毫無用武之地;而所謂的“41000噸無人機航母”在缺乏防空掩護下,不過是F-35I的活靶子。
相比之下,防空系統才是真正的“生存剛需”。
但現實殘酷:伊朗2023年軍費僅占GDP的2.8%,2025年飆升至10%注定不可持續,這筆錢必須用在刀刃上。外媒認為,組建以紅旗-9BE為核心的反隱身防空網,或許是唯一選擇。
巴基斯坦的實戰案例為伊朗提供了模板。
紅旗-9BE在巴鐵攔截英制“斯卡普-EG”隱身巡航導彈時表現優異,配合中國JY-27A反隱身雷達形成立體探測網。
若伊朗引進該組合,理論上可在200公里外發現F-35I,迫使以色列戰機提升飛行高度規避雷達,從而大幅降低打擊精度。
更關鍵的是,這種威懾將打破以軍“單方面透明”的優勢——當F-35I不再能隨意穿透伊朗領空,德黑蘭的彈道導彈和無人機群才能真正發揮“不對稱打擊”威力。
不過,政治阻力或許是最大變數。伊朗長期奉行“向東看”政策,但宗教領袖哈梅內伊對中俄的戒備心從未消除。
去年年初,伊朗革命衛隊曾秘密接觸中國軍工企業,卻因內部派系斗爭擱置談判。如今460億美元軍費背后,改革派與保守派正展開激烈博弈:前者主張務實合作,后者堅持“意識形態純潔性”。
以色列摩薩德很可能趁機煽動伊朗內部分裂——畢竟,若德黑蘭錯過這次軍改窗口期,等待它的將是F-35I更頻繁的“外科手術式打擊”。
未來半年將成為伊朗國運轉折點。
若伊朗政府能頂住壓力,將60%以上新增軍費投入防空體系建設,并盡快與中國達成紅旗-9BE采購協議,以色列的空中優勢將遭遇實質性挑戰。
反之,若內部扯皮導致資金分散到坦克、軍艦等“面子工程”,伊朗恐重蹈伊拉克覆轍——1991年海灣戰爭前,薩達姆的百萬大軍因防空失效被美軍“降維打擊”。
歷史不會重復,但總是押著相同的韻腳,這一次,伊朗的抉擇將決定波斯灣未來的權力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