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以色列發動的精確空襲摧毀了伊朗的多層防空網絡。作為恢復空中威懾的戰略舉措,伊朗迅速啟用本國制造、預先部署的備用系統,更換了受損的防空裝備。
7月20日,伊朗德法赫通訊社報道稱,在沖突期間受損的防空系統關鍵組件,現已全面由全國各地調集的儲備完成替換。報道援引伊朗陸軍副總司令馬哈茂德·穆薩維少將的公開表態,雖然部分防空網絡確實“遭受破壞”,但替換裝備已經全部到位。
穆薩維表示:“我們的一些防空系統確實遭到破壞,這是無法隱瞞的事實,但我們的同僚運用國產資源,使用預先部署在戰略要地的儲備系統進行了更換,確保領空安全”。他的言論不僅證實了以色列戰斗機和遠程精確制導武器所造成的破壞程度,還揭示了伊朗國防工業體系在不依賴外國進口的情況下,恢復作戰能力的韌性。
2025年6月的這場沖突,是伊朗與以色列之間最激烈的空中對抗之一。據悉,以色列空軍出動F-16I、F-15I和F-35I在內的多型戰斗機深入伊朗領空,對雷達站、指揮中心以及遠程防空導彈陣地發動打擊。
作為回應,伊朗對以色列領土發動了超過300枚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自殺式無人機,全面檢驗了“鐵穹”、“大衛投石索”和“箭-3”組成的多層防御體系。雖然“鐵穹”攔截了大量自殺式無人機,但伊朗這次動用了戰略級武器,展現出升級對抗的意愿,標志著地區戰略與威懾門檻出現危險轉變。
然而,以色列的空襲行動在伊朗防空導彈陣地留下大量殘骸,尤其是部署在伊斯法罕、亞茲德及納坦茲和福爾多等敏感核設施周邊的防空系統。面對突如其來的破壞,伊朗武裝部隊啟動緊急動員,從預備庫存中部署了包括“巴瓦爾-373”、“第三代霍爾達德”和“塔拉什”在內的先進國產系統進行換裝。
“巴瓦爾-373”是伊朗自主研發的遠程防空系統,被視為俄羅斯S-300的本土替代產品,德黑蘭方面甚至聲稱性能可媲美S-400。“巴瓦爾-373”配備“賽義德-4B”導彈,最大射程為300公里,攔截高度27至30公里,設計用于對抗隱身戰斗機和巡航導彈。配套的“邁拉杰-4”相控陣雷達可探測300個目標,同時跟蹤60個并攻擊其中6個。
除“巴瓦爾-373”外,伊朗還部署了俄羅斯提供的S-300PMU2防空系統,為高價值設施提供重疊的遠程火力覆蓋。但據報道,S-300PMU2也在以色列空襲行動中遭到打擊。
在中程防空領域,伊朗依賴“第三代霍爾達德”系統,這款移動平臺于2019年6月在霍爾木茲海峽擊落美國RQ-4A“全球鷹”無人機后聲名鵲起。
“第三代霍爾達德”系統采用“塔爾-2B”導彈,射程可達105公里,雷達可追蹤100個目標,并能同時攻擊4個威脅目標,具備快速反應能力。
“塔拉什”系統支持“賽義德-2”和“賽義德-3”,進一步擴展中遠程攔截能力,攔截范圍分別為120公里和150公里。
短程和近程防空領域,包括“梅爾薩德”(美制Hawk的仿制型號)以及從俄羅斯引進的“道爾-M1”系統,針對無人機和巡飛彈威脅提供關鍵保護。
雖然德法通訊社并未明確指出具體部署了哪些系統,但伊朗防空體系的迅速重建表明,德黑蘭優先啟用國產平臺,而不是依賴外部采購。
隨著中東局勢因伊朗核問題、向代理人轉移武器以及霍爾木茲海峽對峙等緊張局勢持續升級,伊朗防空體系的狀況可能成為未來沖突走勢的重要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