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中國海關總署公告有條件恢復日本部分地區水產品進口;不久后,美國財長貝森特抵日,開啟上任后首次訪日行程。這兩件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將中日、美日關系推到了新的博弈節點。
中國此次恢復進口并非無條件的“松口”。根據海關總署公告,只有符合中方標準的部分日本水產品被允許進入市場,更關鍵的是,日方企業需提交一系列證明材料,證明產品“健康無害”,且中方明確表示,后續將強化監管,一旦發現風險會立即限制進口。這一舉措的核心邏輯很明確:保障國內消費者安全是底線,任何合作都不能突破這一紅線。
石破茂(資料圖)
日本能拿到這張“入場券”并不容易。水產產業對日本有多重要?作為出口支柱,日本每年水產品出口額占農業總出口的40%以上,中國曾是日本水產品最大出口市場,但受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影響,中國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這讓日本水產行業遭受重創。更緊迫的是,美國對日本的關稅大棒已近在眼前:若8月1日前美日貿易談判無進展,日本將面臨25%的“對等關稅”,疊加美國現有的10%普遍關稅及鋼鐵、鋁等產品的額外關稅,日本出口經濟將再遭重創。
日本政府不是沒想過其他辦法。過去日本積極推動美日貿易談判,試圖通過擴大農產品、半導體材料等領域的合作換取關稅減免。但現實很骨感:美國根本不買賬。特朗普政府明確表示“不急于達成協議”,甚至放話“可能按信中內容對日本采取行動”。所謂“信中內容”,是指特朗普此前暗示要對日本加征關稅的信函。更讓日本難受的是,美國不僅不談關稅,還把談判重點轉向了中日關系、臺海、東海等敏感議題——說白了,美國想用關稅當籌碼,逼日本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這時候,中國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的消息,對日本來說簡直是“及時雨”。雖然中國設了條件,但至少打開了一個口子,讓日本水產企業看到了恢復對華出口的希望。
石破茂(資料圖)
但日本沒料到,中國的舉動會讓美國坐不住。表面上看,貝森特此行是為修復美日關系,但實際議程里根本沒提關稅——這讓日本有些尷尬。美國的態度很明確:既然日本能和中國談成合作,那就要在其他地方“補償”美國。更有美國媒體直接點破,說貝森特訪日是要“看看石破茂能為美日關系做到哪一步”。
更現實的問題是,日本內部的政治壓力也不小,日本將舉行參議院選舉,石破茂政府的支持率目前勉強維持在45%左右。如果為了保住美國市場而在中美之間過度傾斜,可能失去中間選民的支持;但如果完全拒絕美國要求,又可能被批評為“不顧日美同盟”。這種兩難處境,讓石破茂政府在行動上格外謹慎——既要及時回應中國的進口準入,又要避免過度刺激美國。
從中國的角度看,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是基于科學評估和市場需求的正常決策。中方多次強調,“保障食品安全是首要原則”,所有準入產品都經過了嚴格檢測。這一舉措既滿足了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也給日本傳遞了“合作需有條件”的明確信號:任何試圖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反制;而遵守規則、保障安全的合作,則能實現雙贏。
石破茂(資料圖)
現在的問題是,日本能否在這場“平衡術”中找到出路?短期內,恢復對華水產品出口能暫時緩解日本的經濟壓力,但要真正擺脫困境,還需要日本在外交政策上更務實——與其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如聚焦自身產業發展,拓展多元市場。畢竟,無論是美國的關稅大棒,還是中國的市場準入,本質上都是外部因素;日本經濟的長期穩定,最終還是要靠內生動力。
回到貝森特訪日這件事,美國的目的其實很清楚:通過施壓日本,在中美博弈中獲得更多籌碼。但歷史經驗表明,靠施壓迫使盟友選邊站的做法,最終往往會適得其反。對日本來說,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處理好與中美兩國的關系,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最嚴峻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