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再度強化了對華遏制措施,聲勢更為猛烈。
此次由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社交平臺上發(fā)聲,宣布對中國籍雇員實施全面限制——禁止他們介入任何“核心項目”。
不到一天時間,微軟便作出回應,局勢驟然緊張。
資料圖:美國國防部新聞發(fā)布會
赫格塞斯的言論迅速引發(fā)廣泛關注。
他在18日發(fā)布的帖子中,高調宣布將啟動為期兩周的審查程序,確保沒有任何中國工程師參與美國國防部的云服務項目。
其理由是所謂“數(shù)字安全風險”,赫格塞斯直言,在當前環(huán)境下,“中國工程師的參與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他還強調,五角大樓將持續(xù)保持“高度警覺”,并堅決回擊任何對美國軍事設施及網絡構成的潛在威脅。
此番表態(tài)一出,形勢驟變。
美國政府再次以“抹黑中國”為名掀起大規(guī)模排華浪潮,中國員工成為重點針對對象。
更甚者,隨著國防部發(fā)布禁令,美國各大企業(yè)似乎也被迫跟進,將中國視為“敵對力量”,整個局勢仿佛風雨欲來。
美防長發(fā)起對華調查
作為全球最強軍事機構的五角大樓,其內部的計算機系統(tǒng),竟然需要依靠外部企業(yè)的中國工程師進行維護。
這本身聽起來就像個諷刺。
更諷刺的是,僅僅因為一篇報道和幾位政客的鼓噪,五角大樓便迅速下令,將這批工程師從相關項目中“清除”。
這已不是出于深思熟慮的“國家安全”決策,而更像是一場夾雜著恐慌與表演的政治鬧劇。
這場風波的本質,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博弈。
它將一個超級大國在面對技術競爭時的焦慮、矛盾與非理性,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一個連基礎IT運維都需外包的系統(tǒng),卻上演了一出“自斷臂膀”的戲碼,試圖用政治姿態(tài)掩蓋技術依賴的現(xiàn)實。
事件的爆發(f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一家調查新聞機構發(fā)布文章,核心內容其實是指出,負責監(jiān)管中國工程師的“數(shù)字守衛(wèi)者”——即外包的美國監(jiān)管人員,技術能力不足,可能無法識別潛在風險。
請注意,最初矛頭是對準美國自身的監(jiān)管漏洞。
但在當時的華盛頓,只要標題中出現(xiàn)“中國”和“五角大樓”,事實的細節(jié)就變得無關緊要。
共和黨中的反華強硬派迅速抓住這一報道大做文章,聯(lián)名致信國防部長,把一個監(jiān)管能力問題,直接升級為“中國正在滲透美軍核心網絡”的驚悚指控。
輿論迅速升溫,政治壓力洶涌而至。
此時,沒人關心微軟那套復雜的安全機制,也沒人愿意聽取技術專家對竊密難度的專業(yè)分析。
政客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表態(tài),一個向選民展示對華強硬立場的姿態(tài)。
于是,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站了出來。
18日,他高調宣布,立即對所有云服務項目展開為期兩周的審查。
更令人意外的是,審查尚未啟動,結論卻已出爐:他直接下達禁令,禁止中國工程師以任何形式參與國防部項目,理由是其存在“不可接受”。
同日,微軟迅速回應,發(fā)表聲明表示為回應“關切”,將暫停中國工程師參與美軍項目。
從報道發(fā)布到企業(yè)“切割”,整個過程迅速而流暢,仿佛早已預演。
官方渲染的畫面十分駭人:中國工程師潛伏在美軍系統(tǒng)中,如同數(shù)字世界的間諜。
這套說辭在美國國內頗具市場,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持續(xù)渲染“中國威脅”的大背景下,幾乎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但這個故事忽略了一個關鍵點——現(xiàn)實。
現(xiàn)實是,在微軟為五角大樓打造的那個層層加密、權限分離、日志追蹤的“數(shù)字堡壘”中,一個工程師想要悄無聲息地竊取核心機密,其概率與中彩票頭獎無異。
微軟之所以敢承接這項任務,正是基于這套體系的自信。
因此微軟最初才會辯稱風險“極低”。
而比這更殘酷的現(xiàn)實是,五角大樓根本無法擺脫這些外包工程師。
公開資料顯示,美軍超過60%的老舊系統(tǒng)(Legacy Systems)都依賴外包維護。
這些系統(tǒng)代碼陳舊、架構復雜,如同一團糾纏不清的意大利面,維護起來既耗時又費力,美國本土的年輕工程師極少愿意接手。
而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工程師,恰恰是性價比最高、技術最可靠的中堅力量。
這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政客們在國會山高聲警告“中國威脅”,而五角大樓機房中那些嗡嗡作響的服務器,卻依賴中國工程師的代碼和維護才能正常運行。
這道禁令,本質上是為了一個被夸大的、存在于想象中的風險,去切斷維系自身系統(tǒng)運轉的生命線。
這不像是在排除隱患,更像是在拆除自己的承重墻。
無人機的鬧劇,又要重演?
如果覺得這一幕荒唐,那只能說,健忘是華盛頓政客的通病。
就在不久前,他們曾以幾乎相同的模式,主導了一場關于中國無人機的禁令“鬧劇”。
當時,同樣是出于“國家安全”理由,美國政府下令禁止聯(lián)邦機構使用中國大疆等公司制造的無人機。
禁令一出,政治效果立竿見影,被吹捧為保護美國基礎設施的英明舉措。
但結果呢?美國內政部、聯(lián)邦調查局等一線部門很快發(fā)現(xiàn),市面上根本找不到性能和性價比能與大疆匹敵的替代品。
那些“美國制造”的無人機,要么價格高昂,要么性能低劣。
一名美國士兵在使用大疆無人機 美軍照片
于是,最富諷刺的一幕出現(xiàn)了:官方禁令高懸,但基層執(zhí)行單位為了完成任務(如森林防火、災后搜救),只能想方設法繞開禁令或申請豁免,繼續(xù)使用“有安全風險”的中國無人機。
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最終在現(xiàn)實需求面前,淪為一個心照不宣的笑話。
大疆多款無人機產品在美銷售顯示“售罄”。美國官網截圖
如今,將“產品”換成“服務”,你會發(fā)現(xiàn)劇本驚人地相似。
一個是硬件依賴,一個是人才依賴。
當政治決策遭遇現(xiàn)實需求,結果往往是政治為現(xiàn)實讓步,只不過是以一種更隱秘、更不光彩的方式。
可以預見,在風波平息后,當五角大樓的系統(tǒng)因缺乏維護而頻繁崩潰時,這道禁令很可能會被悄然擱置,最終不了了之。
歸根結底,這場驅逐中國工程師的風波,傷害的不僅是那些無辜個體。
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在處理對華關系時的深層焦慮與戰(zhàn)略迷失。
當一個國家開始用政治忠誠度來衡量技術人才,而非專業(yè)能力時,它實際上是在摧毀自己最引以為豪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
這種泛化國家安全、將所有問題政治化的做法,短期內或許能贏得掌聲,但長期來看,正在侵蝕美國的國際信譽。
它向全球人才釋放出一個信號:來這里可以,但你的國籍隨時可能成為你的原罪。
這種不確定性,對于一個依賴全球人才和開放環(huán)境的科技強國而言,是致命的。
一個為了政治表演而不惜讓自身系統(tǒng)陷入癱瘓風險的國防體系,其最大的敵人,或許早已不是外部假想敵,而是其內部的非理性和傲慢。
參考信源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