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健康報》刊發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疾控局黨組書記、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洪兵的署名文章《加強公共衛生國際科技合作 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全文如下——
科技創新,離不開國際視野和全球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公共衛生問題作為關乎全人類命運的重要國際議題,需要各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聯合攻克重大科學問題,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公共衛生挑戰,匯聚起維護世界人民健康福祉的強大科技合力。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重要性的認識,全面總結成功經驗,深刻認識機遇挑戰,不斷推進合作向縱深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一、深刻認識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較量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每一次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從鼠疫、霍亂到埃博拉、SARS,再到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每一次人類最終贏得抗疫斗爭的勝利,科學技術的進步都發揮了關鍵作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的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顯著加大,對進一步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提出更高要求。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的今天,公共衛生問題已不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孤立事件,而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解決當前傳染病跨國傳播風險不斷加大、新發傳染病不斷涌現、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不斷加劇等公共衛生難題,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公共衛生國際科技合作通過共享科研成果、技術資源和防控經驗,助力各國進一步提升公共衛生體系的韌性,提升全球應對公共衛生危機能力,促進全球攜手構建更加堅實的公共衛生防線。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公共衛生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合作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推動者。我們始終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開辟多元化科技合作渠道,強化公共衛生科技人才交流,不斷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國家(地區)對口部門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我國第一時間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引物探針序列信息,積極推動抗疫知識信息共享,毫無保留地分享新冠臨床診療、風險預測、藥物研發、疫苗實驗、方艙建設等防控救治經驗,同有關國家、國際組織等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開展科研交流與合作,充分彰顯了我國積極推動公共衛生科技開放合作的真誠愿望和責任擔當,受到各方高度肯定。
二、清醒認識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面臨的多重挑戰
一是外部環境日趨復雜。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暗流涌動,部分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科技合作設置重重障礙,形成了所謂的“小院高墻”。不僅限制了科技資源的自由流動,也阻礙了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的共同發展。此外,一些國家通過制定嚴格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了包括公共衛生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的出口,不僅損害了國際科技合作的正常秩序,也影響了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正常運行。
二是資源整合有待加強。在公共衛生領域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但投入方向相對分散,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待進一步發揮,部門、地區、行業之間的相關科技資源需要有效整合。同時,公共衛生領域相關科研機構和人員之間缺乏機制化的溝通與協作,機構間信息和資源等科研力量尚未形成合力。這些問題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效率質量和整體水平,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話語權、競爭力以及合作的深度、廣度。
三是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儲備方面,公共衛生領域高層次科研人才短缺,難以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發揮引領作用;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匱乏,進入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任職等深度參與全球公共衛生事務的高層次人才嚴重不足。人才培養方面,相關學科設置和課程體系在實踐教學環節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受科研環境和待遇等因素影響,我國在吸引和留住公共衛生高層次科研人才方面仍面臨挑戰。
三、準確把握推動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的多元機遇
一是全球合作應對公共衛生挑戰共識創造良好氛圍。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挑戰,各國普遍認識到必須加強科技合作和信息共享,才能有效應對人類健康威脅。隨著全球科技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國也更加注重通過國際合作取長補短,推動公共衛生領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自身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國際社會形成的廣泛共識為我國爭取更多的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支持和資源,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拓展合作空間、提升合作水平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是科技強國建設筑牢科技創新根基。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建設科技強國,有力促進了我國科技實力的整體提升。我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為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國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改善科研工作環境,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來華發展,公共衛生領域也將有更多機會享受到科技創新相關政策紅利。
三是健康中國建設和疾控體系改革提供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錨定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積極推進疾控體系改革,進一步優化了我國公共衛生資源配置,推動了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在防范應對重大公共衛生風險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提升了我國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國家實施“新發突發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病原學與防疫技術體系研究”重點專項等公共衛生科技項目,進一步健全完善平急結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我國參與公共衛生國際科技合作的潛力動力不斷釋放。同時,我國多年積累的公共衛生國際科技合作成功經驗,也為進一步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進一步深化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
展望未來,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將繼續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優化開放環境,積極推動展開更加廣泛深入的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
(一)強化頂層設計引領。一是加強部門協同。將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加強相關部門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通過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機制、信息共享平臺和關鍵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深化重點合作。根據全球公共衛生挑戰和我國實際,明確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的重點領域和優先方向,統籌協調國內外科創資金、科研團隊等資源,加強疫苗、藥物、檢測試劑、防控策略措施等領域的科研合作,開展聯合攻關和協同創新,共同推動解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三是發揮疾控機構橋梁紐帶作用。疾控機構作為公共衛生領域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的交匯點,要持續加強核心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疾控機構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和交流活動,促進疾控機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優化開放環境。一是開放公共衛生科研設施和科研平臺。積極推動公共衛生科研設施和科研平臺向全球科學家開放使用,鼓勵和支持我國科研機構和人員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和交流活動,深化與世界衛生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的多邊科研合作,依托“一帶一路”等機制平臺開展與相關國家合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我國在公共衛生國際科技合作中的影響力。二是探索新技術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處置、診斷治療等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研究和開發工作,助力提升全球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三是支持科研數據跨境安全流動。完善科研數據跨境安全流動管理,建立健全科研數據共享機制和安全保障措施。與相關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共同推動科研數據的開放共享和有效利用。
(三)一體推進公共衛生領域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一是加強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優化公共衛生領域學科設置和課程體系建設,加強與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培養更多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通過制定完善人才引進政策措施、提高人才待遇保障、構建包容多元工作環境等,促進與國外科研機構和人員的深入合作交流,吸引更多高層次科研人才來華工作和發展。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人力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三是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加強對科研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學術規范建設,建立健全科學、公正、客觀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和社會責任感。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標準,推動人才評價機制的國際化進程。四是弘揚科學家精神。構建健康的學術生態,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挑戰科學難題,不懈追求真理。引領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尊重知識、珍視人才的良好風尚,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在國際科技合作舞臺上與各國科技工作者并肩作戰,共同攻克技術難關,促進科技進步,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文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疾控局黨組書記、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洪兵
編輯: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