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兩名知情人士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通話中,拋出了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你能打擊莫斯科嗎?……你還能打擊圣彼得堡嗎?”澤連斯基當場回應“當然可以,只要你給我們武器”。這則消息如同一顆投入湖面的炸彈,瞬間點燃了國際社會對美烏關系的猜測——美國是否在默許甚至推動烏軍將戰火燒向俄羅斯本土?
說回事件本身,特朗普的“驚世之問”僅過去24小時便出現反轉。面對記者追問“烏方是否應襲擊莫斯科”,他斬釘截鐵否認:“不,我們不會這么做。”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暴露出美國在俄烏問題上的微妙轉向。表面看是“否認”,實際動作卻未停歇——特朗普明確劃下紅線:若俄羅斯50天內不簽署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及能源貿易伙伴加征“非常嚴厲”的懲罰性關稅;同時公開確認,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在內的美制軍援將在“數日之內”通過北約渠道運抵烏克蘭前線。
特朗普(資料圖)
白宮的反應同樣耐人尋味。《金融時報》爆料后,白宮迅速發聲,稱報道“斷章取義”,試圖淡化事件影響。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特朗普政府近期對烏政策的“雙軌操作”已非首次。過去兩年間,美國雖多次宣稱“不鼓勵烏攻擊俄本土”,卻先后批準了“海馬斯”火箭炮、“艾布拉姆斯”坦克等進攻性裝備的援助。此次通話若屬實,不過是延續了這種“表面克制、實際放任”的策略。
再看俄羅斯的態度。面對美國的“最后通牒”,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7月15日用略帶嘲諷的語氣評價:“全世界都驚訝了,但俄羅斯無所謂。”這種“無所謂”背后,是克里姆林宮對局勢的清晰判斷。俄方清楚,美國所謂的“50天期限”更像政治姿態——即便俄烏短期內無法達成停火,美國也難以真正落實對俄能源貿易伙伴的制裁。畢竟,歐盟、印度等國與俄能源合作密切,美國若強行加稅,只會讓自己陷入“盟友反目、自身經濟受損”的尷尬境地。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政策的矛盾性,在軍事與經濟的“雙向發力”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美國通過北約向烏提供“愛國者”防空系統等先進裝備,試圖強化烏方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又通過“關稅威脅”向俄施壓,試圖迫使普京回到談判桌。這種“一手遞槍、一手揮棒”的策略,本質上是美國內政治博弈的外溢——特朗普需要平衡國內鷹派“加大對俄施壓”的訴求,又要滿足部分勢力“避免沖突失控”的擔憂。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可能進一步擴大對烏軍援的范圍。多家美媒分析,美國政府正考慮向烏提供AGM-158巡航導彈,這種射程達1000公里的武器若裝備烏空軍F-16戰機,理論上能覆蓋俄境內更多目標。盡管白宮強調“不會提供遠程導彈攻擊俄首都”,但“愛國者”系統的部署已讓烏方具備了攔截俄高空目標的能力,而AGM-158的潛在加入,無疑會讓俄本土安全壓力陡增。
俄羅斯對美國的“戰略試探”保持著戰略定力。俄政治分析人士指出,無論美國如何調整對烏政策,俄軍在前線的推進節奏并未被打亂。當前烏方延長戰時狀態至11月5日,正是為了應對可能的長期消耗戰。而美國軍援的“有限性”——受庫存、生產線限制,歐洲采購的美制武器運抵戰場需數月甚至數年——決定了烏方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決定性優勢。
特朗普(資料圖)
這場圍繞“莫斯科能否成為目標”的爭議,本質上是美國“沖突邊緣政策”的又一次實踐。特朗普試圖通過提高沖突風險,迫使俄方在談判中讓步,卻忽視了一個關鍵事實:俄烏沖突的走向早已超出單一國家的控制。若烏方真獲得遠程打擊俄本土的能力,局勢很可能從“局部沖突”滑向“全面對抗”,甚至將歐洲拖入地緣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