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印度外交部發言人針對北約秘書長呂特此前“與俄貿易國家或面臨二級制裁”的言論作出回應,直言“應避免在貿易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這場由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推動的對俄制裁風波,正從國會山蔓延至全球主要經濟體。
格雷厄姆提出的法案核心,是將俄羅斯能源進口與第三方國家“綁定”——任何購買俄石油、天然氣的企業,若來自中印等國,需承擔500%的懲罰性關稅。目前該法案已獲84名參議員聯署,進入國會審議程序,特朗普更公開表態支持立法行動。表面看是“強化對俄制裁”,實則暴露華盛頓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戰略焦慮:戰場僵局持續、對烏援助遇阻、國內政治需要,多重壓力下,中印這兩個與俄保持正常貿易的國家,成了被“轉移矛盾”的目標。
特朗普(資料圖)
俄烏沖突進入第四個年頭,戰場態勢并未如西方預期那樣“迅速轉向”。俄軍在頓巴斯地區保持攻勢,重點進攻蘇梅州、波克羅夫斯克等樞紐城市,試圖切斷烏軍補給線;烏軍反攻則因裝備損耗、人員不足陷入停滯。這種情況下,美國對烏援助法案在國會屢屢遇阻,歐洲盟友的軍援力度也因自身經濟壓力出現分化。共和黨急需在對華問題上展現“強硬姿態”,于是將關稅大棒揮向與中印的貿易,試圖用“懲罰支持俄羅斯的國家”塑造政治得分。
但這種“政治表演”的實際效果存疑。數據顯示,2024年中印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總量較沖突爆發前增長約45%,其中印度煉油廠加工的俄羅斯原油數量翻了一番。不過,這些貿易增長更多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俄羅斯能源價格因制裁低于國際市場,中印作為能源進口大國,合理采購符合自身經濟利益。印度外交部明確表示,“保障國內能源需求是首要任務,將根據市場資源和全球形勢制定策略”;中方則重申,中俄貿易“具有強勁內生動力”,所謂“支持戰爭”的指控完全站不住腳。
特朗普(資料圖)
格雷厄姆的法案看似“強硬”,實則漏洞百出。500%的關稅幅度遠超常規貿易懲罰力度,與其說是“制裁工具”,不如說是“政治符號”。法案特別強調“購買俄羅斯能源”為觸發條件,卻未明確界定具體標準,給執法留下模糊空間——比如,何為“支持俄羅斯的能源采購”?是通過直接合同還是間接轉口?這些關鍵問題未說明,執法時難免“選擇性適用”。更關鍵的是,法案賦予總統豁免權,最終是否實施關稅可能取決于特朗普的政治計算。這種設計反映出共和黨內部的分歧:既要對華施壓,又不敢徹底破壞中美經貿關系;既想拉攏印度,又怕過度刺激引發反制。
美國國內對法案的爭議同樣激烈。民主黨議員普遍認為,法案過度簡化了俄烏沖突的經濟動因,將復雜問題歸咎于中印能源采購,是“政治操弄”;商界團體警告,500%的關稅將嚴重沖擊美國消費者的能源支出——俄羅斯是全球重要能源供應方,若中印被迫減少采購,國際油價可能上漲,最終買單的是普通民眾;就連部分共和黨議員也私下表示,該法案可能成為特朗普政府的“政治負擔”而非“資產”:若強行推動,可能引發中印反制,推高全球能源價格,反噬美國經濟;若擱置,則淪為“政治笑柄”。
特朗普(資料圖)
從國際法角度看,法案的合法性存疑。世貿組織規則明確禁止將第三國行為作為實施貿易限制的依據,中印作為主權國家,有權自主決定能源進口政策。美國試圖通過國內立法實施“長臂管轄”,這種做法已遭到多個國家反對。俄羅斯更直言,此類制裁“非法且無效”,能源出口是維持其經濟韌性的關鍵,外部施壓只會讓俄更堅定“以市場換支持”的策略。
法案的未來走向充滿變數。特朗普是否動用否決權是關鍵變量:若他支持法案落地,中印必然采取反制措施,全球能源市場將面臨劇烈震蕩;更可能的情況是,法案在審議過程中被大幅修改,最終通過的版本會弱化針對中印的條款。這種妥協既能滿足美國政客的“政治表演需求”,又避免實質性損害本國經濟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