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走過六年發展歷程,集納了超580家企業,總市值逾6萬億。科創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各級資本的支持,PE/VC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投長期、投硬科技的國資創投,是陪伴硬科技企業成長的一支重要力量。合肥高新投資促進集團副總經理、合肥高投執行事務合伙人委派代表夏夢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稱,科創板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且成效顯著,近期的改革舉措加力賦能科創企業發展。
就在6月中旬,證監會推出科創板“1+6”改革措施,包括設置科創成長層、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全部納入科創成長層等。這讓投資機構看到了更多機遇。“前期,第五套上市標準在生物醫藥領域落地,此次又擴展到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領域,范圍的擴大提升了制度適應性,也提升了我們對于產業的信心。”夏夢說。
改革之下,未盈利企業是否將加速趕考IPO?一級市場投資格局是否將發生變化?對此,夏夢認為,過去一段時間,一級市場退出難情況明顯,且一級市場內部存在投資循環不暢、閉環難以形成的問題。不過,年內A股IPO受理家數同比增加、港股IPO走熱,當下,擬上市企業仍具備較多可選路徑。
國資創投又應如何當好“耐心資本”?作為合肥國資投資平臺的代表之一,合肥高投去年投資項目超50個,其中早期項目占比超六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占比超四成。在夏夢看來,國資創投要“算大賬”,除考慮投資的經濟賬之外,還要兼顧社會效益、對地方經濟建設的貢獻等。
未盈利企業上市提升產業投資信心
自設立之初,科創板就肩負著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與推動經濟創新轉型的使命,歷經六載,這片“試驗田”收獲如何?
“從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科創板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很大。”夏夢提到,科創板成立六年來吸引了近600家企業上市,總市值逾6萬億,IPO和再融資規模、總額亦表現突出。
六年時間里,改革持續推進。去年,“科八條”30余項措施落地;今年,科創板再迎重磅改革舉措。
6月18日,證監會推出科創板“1+6”改革措施。近期,相關配套業務規則落地,細化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認定標準等。其中,新規中針對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的安排,備受市場高度關注。
在夏夢看來,科創板在成立之初就有允許虧損企業上市的制度安排,是板塊的一大優勢特色。從企業角度,一些具有高科技屬性的企業,在前期設備、研發、資金等投入均較大,后期才能實現盈利。
“我們理解,科創板重啟未盈利企業上市,將繼續保持板塊優勢特色,也為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登陸資本市場的機會。”她說。
行業方面,證監會稱,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
“從一級市場角度,投資機構希望未盈利企業上市的口子能一直打開。”夏夢說,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擴大適用范圍,提升了制度適應性,也提升了投資機構對產業投資的信心。
在科創板之后,6月底,創業板也正式“激活”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在夏夢看來,從項目培育和審核角度,如何能夠篩選出真正符合IPO條件的未盈利企業,需要進一步考量和把關。
此次科創板改革的另一大亮點是設置科創成長層。根據規定,科創成長層重點服務技術有較大突破、商業前景廣闊、持續研發投入大,但目前仍處于未盈利階段的科技型企業。
對此,夏夢預計,科創成長層將系統性地納入未盈利的高成長型科技企業,能夠精準服務這類技術強、研發投入大的科創主體。她同時認為,從二級市場角度,未盈利科創企業或具有更高的投資風險,在篩選投資標的時應關注企業基本面、真實發展狀況等,而非簡單地根據財務指標做判斷。
一級市場要進一步暢通內部循環
改革之下,未盈利企業是否迎來了上市窗口期,將加速趕考IPO?一級市場投資格局又是否將發生變化?
在夏夢看來,近年來,A股和港股均持續深化改革,未盈利企業存在上市窗口。
“此次滬深交易所推出新規,意味著未盈利企業上市不是迎來了一個短期的窗口。長期看,是迎來了持續走向二級市場的資本通道。”她說,對于有較為迫切IPO需求的未盈利企業而言,此次迎來了直接的政策利好。
今年以來,北交所IPO受理家數較去年增多,港股IPO更是持續火熱,A+H上市模式升溫。在此背景下,一級市場以及被投企業,如何綜合考量上市首選地?
夏夢認為,這需要結合企業所屬行業、盈利情況等進行綜合判斷。“例如,一些屬于盈利期的項目、凈利潤可能達到幾千萬。現在有新的改革舉措出來,可能企業就會優先考慮申報科創板。”她說,而一些創新藥企業,在該類型企業密集赴港上市的背景下,或將加入赴港IPO的“大軍”。
“整體而言,對我們和已投企業來說,上市的通道、選擇越多越好,大家不會再擠在一個選擇里,這是好事。”她認為。
二級市場的變化影響著一級市場,PE/VC退出難的問題是否將得到緩解?
“近幾年,我們經歷了退出難的時刻。”夏夢說,在科創板推出前期,許多科技型企業沒有明確的估值體系,因而在一級市場上存在被低估的情況。隨著科創板設立以及資本市場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這類企業的估值水漲船高。
“但隨著IPO在2023年下半年階段性收緊,一級市場退出渠道收窄。投資機構前期投的錢如何收回來,成為一大問題,如果收不回來,可能接下來就要收縮投資。”她說。
從合肥高投的情況來看,夏夢提到,該機構近年未明顯減少投資項目數量,基本保持在每年50個左右的投資項目數、年均投資金額接近8億元。
“國資創投主要是算大賬,除了投資的經濟賬之外,還要考慮社會效益、對地方經濟建設的貢獻等維度,這是與市場化投資機構的一大不同。”她說。
即便如此,夏夢也觀察到,一級市場內部存在投資循環不暢、閉環難以形成的問題。
“資本是個接力賽,比如說我們投早期投的(金額)比較重,投進去以后有沒有PE接盤?后面幾輪進來的機構會想這個已投企業能不能上市?如果(上市)前景不明朗,接盤的可能性就很小。”她說,在此背景下,受二級市場活躍度、流動性等影響,一級市場投資閉環一定程度上難以形成。
國資容錯機制要落實到行動
作為地方國資創投,如何助推區域內企業高質量發展?又如何孵化培育科創型企業?
夏夢介紹稱,合肥高投堅持“投資科創、價值引領、長期陪伴、產業先行”,去年領投了零重力飛機工業的A輪融資,并參與完成了合肥智芯半導體的B輪融資。
低空經濟和半導體都是當前的大熱概念,合肥高投如何“踩”在熱門賽道上?她說,合肥市在產業布局方面,以及在對當地政府投資平臺的布局中,都高度重視布局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產業。“合肥目前的產業布局,新能源車是其中一大支柱。同時,半導體、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也都是重點布局方向。”她提到。
擴展到其他區域,近年來,國有“耐心資本”陸續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國資委構建“2+X”國資創投體系;蘇州國資平臺通過基金運作、資源對接等市場化手段延展產業鏈。
合肥國資有何經驗?夏夢說,前期,合肥國資參與了京東方定增,由此帶動當地的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升高。在明星項目帶動之下,儲備了更充足的資金之后,可以既做直投又做創投基金,從上到下構建完整的投資鏈條。
國資如何變得更加“耐心”?容錯機制應如何完善?也是當前圍繞一級市場的重要話題。
目前,多地正在探索國資創投容錯機制。據公開報道,2024年,廣東、安徽、成都等多個省市,陸續提出不同程度提高國資創投的容錯率。國資如何變得更加“耐心”?容錯機制應如何完善?成為圍繞一級市場的重要話題。
對此,夏夢表示:“容錯機制不能變成一紙文件,而是要真正落實到行動上。例如,容錯糾錯,要真正抓‘錯’的,建立一定的負面清單,除負面清單之外的部分要能容忍。”
“在實際投資中,比如,一只基金還沒清盤的時候,發現有單個項目虧損了,可能沒有辦法用風險容忍度去解釋。因為后者是針對某一具體項目,而不是針對基金總盤。這種情況下,就要探索容錯機制如何應對的問題了。”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