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石窟造像,一個小眾又生僻的詞。如果告訴你,它其實離我們很近,會不會感到好奇?作家蕭易最初接觸到道教石窟造像,是2008年在大足石門山三皇洞,那里有一尊天蓬元帥造像。天蓬元帥是道教仙官,他為人熟知的另一個形象,是因調戲嫦娥,被貶入凡塵的豬八戒。
小時候看《西游記》,蕭易想象過豬八戒下凡前的模樣,或許有點浮浪油膩,沒想到是一個身高1.94米,身披鎧甲,金剛怒目的威嚴武將。與天蓬元帥的相遇,讓蕭易思考:道教石窟是個別現象,還是有著廣泛的分布?是否有著清晰的分期,或者某些“非常道”的規律?從2008年起,他開始收集道教石窟資料,每到一個地方,都仔細詢問當地考古隊、文管所道教石窟的情況。
·天蓬元帥,也就是中國人熟悉的豬八戒,被貶下凡前,勇猛神武、威風八面
一天,他來到眉山市洪雅縣茍王寨。這里是南宋軍民抵御蒙古軍隊所建的山城防御遺址。傍晚時分,文管員王俊珍背著竹簍來到山中,她在此值守,次日天亮下山。這天,王俊珍多帶了幾把香燭,給文昌帝君進香時,她將香燭自然、虔誠地插在泥土里。那一刻,蕭易意識到,道教文化離中國人并不遙遠,它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信仰中。
隨著調研的深入,他把這些思考寫成了一本書——《知·道:道教石窟造像簡史》(以下簡稱《知·道》),于2018年出版。多次加印后,最近又推出修訂本。修訂本補充了近年新發現的道教石窟(如安岳三仙洞、閬中石室觀、天府新區文家溝等),并對部分文字做了增刪。書中涉及中國人熟悉的觀念體系:從神話、審美、文學,到日常,召喚出一種所謂的“本土性”,真不是虛的——已經刻進了中國人的基因里。
·《知·道:道教石窟造像簡史》,蕭易著,廣西師大出版社
審美之變:
隋唐模仿,宋代覺醒
《道德經》強調“大象無形”。道教早期經典也明確反對為神明塑像:“道至尊,微而隱,無狀貌形象也。”所以自漢至晉,道教是沒有造像的。隨著佛教的傳入,迫于競爭壓力,道教才開始造像。
至今能找到的最早道教石窟鑿于南北朝,但很稀少,多存于四川、陜西等地。隋代造像較為樸拙,與佛教還有或多或少的聯系,曾被佛家嘲笑“找不到北”。唐代,在皇權的推動下,道教走向興盛。這一時期的道教石窟雖仍處于模仿階段,但開始有本土風格的融入。比如安岳玄妙觀。
玄妙觀位于一座荒僻的山上,大門緊鎖。推開簡陋的大門,天尊、真人次第出現,它們身體頎長,面容清秀。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混沌之后,道教造像逐漸擺脫了對佛教的模仿,流露出俊秀飄逸的中國式審美。
“道教所追求的是一種自然、恬淡、脫離于世俗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帶有仙氣,符合道教主旨的審美標準。”蕭易說。這并非偶然。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在唐代融入道教石窟。比如龕窟上刻有亭臺樓閣,真人的頭發攏成髻等等。
·安岳玄妙觀張李羅王四天尊,神態高遠,身體頎長,如同一位位隱逸在山林中的隱者,中國審美若隱若現
·玄妙觀的亭臺樓閣,厚重的斗栱,圓鼓的柱礎,屋頂兩端有鴟尾,上懸風鈴,是石窟中國化的絕佳見證
宋徽宗將崇道之風發揮到極致。幾乎沒有任何過渡,宋朝便與道教進入了甜蜜期。如果說,唐代是道教造像審美的探索時代,宋代便是覺醒時代。“宋代的道教石窟完全形成了自己的審美體系,每一個造型都特別帥氣,有眉有眼,而且穿上了中國人最華麗的袍服,跟宋代的帝王畫像相差無幾了。”
在宋代的大足,道教造像達到巔峰,形成了最精彩的中國道教造像。大足石門山城有一龕玉皇大帝造像,龕口的神將肌肉健壯,青筋突起,近乎赤身裸體;千里眼四目圓瞪,順風耳全神貫注。大足舒成巖的紫薇大帝造像,為后世的正面人物樹立了“標準照”:柳葉眉、丹鳳眼、美須髯,仙風道骨撲面而來。
·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堪稱中國最繁復精美的道教龕窟,高391厘米、寬508厘米、深558厘米
石門山離大足城區20公里,屬于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一部分,但人跡罕至,寂寥沒落。蕭易感嘆,這個僻靜小院在中國道教石窟史上的價值,恐怕少有人知。不過,這或許是一樁好事,因為清凈無為、遠離塵囂,恰是“道”寫照。
至此,那種高鼻深目、源自印度石窟藝術徹底“中國化”——道教造像已變成中國人最喜聞樂見的形象,可謂“最中國”的石窟。不愧是宋代,“文物衣冠,跨絕百代”,此言非虛。
因為年代久遠,許多造像已漫漶不清,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幾乎每尊造像都配有一幅線描圖,可以直觀地對照造像細節,為理解、欣賞造像提供了極大方便。
·大足南山厚土三圣母及線描圖
神祇演化:
仙界的科層制
在新書分享會現場,有人提到,道教的神仙為什么那么多?到底哪個更重要?觀眾對這個問題會心一笑。對談嘉賓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歐福克(Volker Olles)回道:
“這么多神,確實好煩人。道教的神譜是很亂的,歷史上有過整理的意圖,都不是很成功,越整理越亂。可為什么沒有對道教造成煩惱呢?因為所有這些紛繁蕪雜的神,都被其當做“大道”的化身。”
·蕭易(左)與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歐福克(Volker Olles)交流
·《知·道》新書分享會現場
《知·道》提到了道教史上的一次重要“神譜整理”。南朝時,道教神靈包羅萬象,雜亂無章,互不統屬,不利于道教傳播。著名道士陶弘景編纂了《真靈位業圖》,將當時流傳的七百多個神靈分為七個神階,每階有一個主神,如元始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太極金闕帝君等。
陶弘景堪稱道教界的馬克斯·韋伯,早在1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仙界的科層制”理論,與現代社會的科層制異曲同工。其特點都是等級森嚴、分工專業、規則導向、文書管理。所不同的是,現代社會的科層制排斥“例外”,道教允許“飛升”(如凡人修成仙后可晉升神階,類似破格提拔)。
·安岳三仙洞,太乙真人(救苦天尊)造像,高445厘米,寬641厘米
當然,這個類比只是玩笑。可以理解為,陶弘景這次譜系整理,其本質是通過模仿世俗權力結構,完成宗教的制度化。這一操作,既反映了道教對生存壓力的應對,也揭示了中國文化中“秩序崇拜”的深層心理。
隨著“仙界科層制”的建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發生了:唐代的頂流太上老君,到了宋代被玉皇大帝取代;元始天尊升級為最高神靈,太上老君降到了第四級(這位昔日道教教主,失去了道教第一尊神的交椅)。
·大足舒成巖玉皇大帝與侍者,由于宋朝王室的推崇,玉皇大帝從過去跑龍套的小角色,一躍成為“四御”之首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蕭易認為,仙界排位的升降與人間的權力結構轉變有關。“宋朝建立以后,非常希望將政權神化,但是找不到一個姓趙的神,恰恰這時出現了一個玉皇大帝。中國人是有帝王崇拜的。人間有一位帝王,天上也應該有一位,于是慢慢地,玉皇大帝的信仰在宋代就開始流行。”
蕭易還談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神靈婚配。“中國人特別喜歡給神仙找對象。比如玉皇大帝信仰開始流行以后,王母娘娘就跟玉皇大帝成了一對。還有雷公和電母,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等等。所以神仙也會面臨婚配問題,哈哈哈。”
道教的神仙譜系,除了專人整理,也有自然演化。比如關公。關羽第一次獲神格是在北宋末年。“為什么是北宋末年?背后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變化。”蕭易說,“當時北宋被金朝打得落花流水,需要一個忠勇形象扛起抗金大旗,因此關公信仰開始流行。”
·朝陽洞關羽、周倉、關平造像,關羽由一名武將,由王至帝,由帝至大帝,走向了巔峰
元代,三國故事經過元雜劇的傳播,關公信仰進一步鞏固。明代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正式確立:道教尊神(伏魔大帝)、儒家楷模(忠義象征)、佛教護法(伽藍菩薩),三教共尊的至高地位。清代“忠義神武關圣大帝”配享太廟。同時,商人供其為武財神、幫會尊為結義之神,民間遍蓋關帝廟,甚至出現“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習俗。此時,關羽徹底神化。
在巴中朝陽洞,蕭易見到一尊清代開鑿的關羽造像:柳眉杏眼,身披甲胄,胸系護心鏡。兩旁是義子關平和部下周倉。此時,關羽已成“大神”,卻依然是古樸的武將形象,沒有華麗的“關帝”光環。其原因,或許是受材質限制;抑或是巴中地處偏遠,受官方審美影響小,才使這尊造像成為未被“標準化”的地方信仰活化石。
世俗交融:
給生活以慰藉
四川省大邑縣飛鳳山藥師巖山路旁,有一龕土地公公造像。一年秋天,蕭易在這里遇到一位背著香燭的老人,他是山下的村民,家里剛添了孫子,老伴備下公雞、鯽魚、刀頭肉,讓他來拜土地公。村里的風俗,誰家添丁或有喪,都要給土地公公匯報。人們相信,土地公公有一本花名冊,掌管著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死。
道教造像中,土地公公是慈眉善目的老者,身穿長袍,腰束帛帶,佩戴碧玉,守護著一方水土。《西游記》里,唐僧師徒走到某個山頭摸不清情況,就把土地喚出來了解情況。成都青羊宮,進山門的第一尊神就是土地。在蕭易看來,這些分散在中國廣袤土地上的土地公公,道行不高,人數不少,有點類似“村長”的角色,雖然神階最低,卻與人的關系最近。
·蕭易在考察道教石窟造像
“土地公公的親民形象,反映了傳統社會宗教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土地公公信仰不僅是神仙譜系的一環,也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是這種接地氣的信仰模式,讓道教在中國社會千年延續。”
調查道教石窟這些年,蕭易見過很多次“人神交流”的瞬間。在讀者看來,這些樸素的瞬間,比精美堂皇的洞天更打動人。因為它溝通著人類的悲歡。
在大足中敖鎮長源村,蕭易遇到一個燒香的老婆婆,拜完王母娘娘又拜觀音菩薩。她一邊哭,一邊跟觀音菩薩拉家常:媳婦過門后不干活,前幾天抽屜里的錢丟了,硬賴是她拿的,請觀音菩薩主持公道……
·文昌帝君,這位道教尊神掌管著文運功名,因而在古代尤為中國人尊崇,舊時文昌閣、文昌宮遍布中國
蕭易感到好奇,同樣是女神,為什么老百姓更愿意找觀音菩薩傾訴,而不是本土的王母娘娘?“主要原因可能是,王母娘娘在神話傳說中高冷可憎,而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后,以和藹可親、有求必應的形象俘獲了人心,尤其是廣大婦女的心靈。”
據說,道教曾想讓呂洞賓代替觀音,做中國女性的“婦女之友”,但終究還是一廂情愿了。其實在老百姓眼中,不管是什么神,觀音、玉帝、藥王、土地、財神,還是龍王、哪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給予日常生活以慰藉。
·通往茍王寨的古道最窄處僅容一人通行,緊緊貼著巖壁才能過去,而腳下便是百米高的深澗
石窟造像只是一個窗口。在上千年的文學傳統中,更是充滿了道教元素,從《搜神記》的志怪傳奇到《封神演義》的神仙譜系,從《西游記》丹道隱喻到《聊齋志異》狐鬼仙妖,都印證了道教文化與世俗生活的交融——既非高高在上的神學體系,亦非脫離現實的抽象信仰,而是扎根于民族土壤中的“文化調適者角色”。
今天,作為宗教的道教離我們越來越遠,作為文化卻在現代生活中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抵抗現代性焦慮、優績主義壓力。比如成都人的松弛感,很難說沒有一點“道系”氣質。
在《知·道》中,有一些知識性章節,用于考證問題、分辨概念,比如“南北朝石窟哪去了?”“道家與道教”“道教護法神”“土地與城隍”等等。這些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厘清了許多長期混亂的概念。
該書“元代”部分,用整整一章(《全真風云》)講述了全真教的來龍去脈,王重陽、丘處機、全真七子……這些名字跳出來,仿佛在看一部注解版的《射雕英雄傳》。另外,太乙真人(救苦天尊)、文昌帝君、財神趙公明的故事,也讓人印象深刻。
·太原龍山石窟,中國北方已知的最大的道教石窟群,其題材與全真教有關,頗為少見
這本講石窟的書,看上去冷門生硬,實際非常有趣。歐福克最初拿到這本書時,看得津津有味,但只看了一半,就沒有再看。“不是書寫得不好,而是學術界的悲哀。因為做學術研究的人,一直在趕成果,看書的目的性很強,沒有時間好好看完一本書。”
作為一個石窟研究者,蕭易家里供了20多尊文昌帝君(掌管學業與文運)。一個讀者說,難怪蕭易寫書這么厲害,今天終于知道了秘密。蕭易笑道,如果大家要考試或想發論文什么的,可以去買一個供起來試試。“其實除了文昌以外,我還供的有藥王、財神,哈哈哈。”
·蕭易收藏的文昌帝君
編輯丨Rain
圖源丨蕭易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丨YOU成都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